近日,國家發改委在京召開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工作座談會。會議要求,除中藥飲片外,各級各類公立醫院的藥品均需實行零差率銷售。且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是有時限的——9月底前全部完成。
取消加成并非新鮮話題,但現在的問題是,拿走15%的加成后,藥品逐漸淪為醫院的成本項,在處方尚未普遍流出的情況下,藥品重新進行利潤分配的設計已是眼下亟需面對的考題。
近期,有些OTC產品在零售終端開始新一輪漲價;也有不少中小型連鎖在熱議零售利潤區的設計問題。不難判斷,過去藥品以進院價格為基準,在中標價的基礎上浮動而定的零售價格策略正在被重塑。加上“兩票制”的推進,眼下連鎖藥店該如何創造新的價值并“剩下來”已擺在桌面上。
“采”出利潤空間
目前來看,零售業通過互聯網方式把注意力落在采購層面。
最近,頗受關注的貴州一樹舒普瑪集團用招標方式代替傳統的談判采購就代表著一種方向。一個月前,該集團在首輪商品采購招標發布會上,對復方板藍根顆粒、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等品種進行招標,每個品種最終中標廠家僅為4家。其他商品則在第二輪招標中完成。“這樣連鎖對產品可進行長期規劃和引導,形成聚焦。自引進新采購團隊后,既節約了采購成本,又為集團引進了不少獨家供應品種。”該集團副總經理王明康如是說。
從這家開創了國內藥店平價零售模式的首家合資連鎖來看,為加快公司業務整合而統一對集團及下屬公司的商品梳理,從各品類的重點單品入手,通過商品競標、集團統談帶量采購等方式對原有渠道進行精簡和優化,提升中標商品市場鋪貨率和占有率。不少專家認為,“此舉能力保中標品種迅速上量。”或許,這正是“一樹現象”受關注之所在。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是“批零一體化”的業態結構。當前很多商業是批零一體化企業,批發服務于區域醫院,而下屬零售店服務于居民。“兩票制”后,大部分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公司就會消失。“未來這也是趨勢。我們傾向于由集團統采,再調撥給各子公司。集團型企業總部、子公司間的調撥可不視為一票,但最多允許開一次票。”湖北某上市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實現批零一體化采購需解決供應鏈協同、品種協作及利益分配等問題,這是關鍵點。
此外,飛檢、“兩票制”等因素增加藥店規范成本。廣東省要求單體藥店購藥未索取發票的一律撤銷GSP證書。專家表示,“目前藥品零售業混亂,不少單體店及中小連鎖通過進貨不要票來降低采購成本,以此獲得不當利潤或價格優勢,這對規范的連鎖藥店產生沖擊。”
行業專家曾德春認為,“對零售企業講,一般采購環節成本每降低1%,企業利潤會增加5%左右。”他稱,互聯網逐漸介入藥品供銷鏈條,包括供應鏈金融等在內的線上線下服務把藥品采購環節燙平,渠道效率得到提升。
深耕細分領域
對藥店來講,面臨的巨大困惑不是早期的產品匱乏而是產品過剩,同質化產品數量動輒數十上百種,帶來的自然是終端攔截(傷客)及價格競爭(損利)。行業近年發生的顯性變化是,并購整合的高頻發生及企業規模快速提高,在商品維度做減法已成為行業共識。
“我認為,零售藥店已進入微利,甚至是虧損時代,尋找新的支撐很重要的一點是品類管理的升級。高毛利時代一去不復返,在醫藥分開的推動下,零售端更多的是要細分市場。”前述專家以乙肝市場為例,如病毒性肝炎市場在中國至少有1個億的人口。目前除干擾素外,還有抗病毒的產品及保肝抗炎產品。這個市場很大,產品也很多。如果不按疾病領域細分市場,空間在哪?零售業未來要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能夠讓患者足療程服藥;其次是提供專業的治療期的監測和檢測服務,以及客觀、公正的用藥指導。
事實上,規模的背后是同質化,同質化的背后是價格戰,價格戰的背后是應收款和低利潤。在新時期,企業要想增加利潤,就要不斷的營銷和創新。
4月17日,重慶和平連鎖藥房與歐姆龍聯手推出以家用霧化器和制氧機這兩大價格相對較高、使用周期短、可重復使用的醫械為抓手,開展以“租”代買服務,提高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治療及健康管理的依從性與疾病的控制率。
近日,證監會公布了大參林招股說明書,其擬募資過半資金將投入到擴展連鎖營銷網絡中。值得玩味的是,此前大參林參股貴州一樹,后來其戰略投資方摩根士丹利等國內外資本擴股貴州一樹。“我認為,在醫藥分開及醫院渠道大調整的背景下,只有聚焦某疾病領域才能做深做精市場。”曾德春稱,未來DTP藥房要做到廠商、醫院、藥店、患者四方聯動,獲取臨床信息爭取到上游資源。為廠商提供用藥信息反饋、數據共享、患者教育服務,從而獲得廠家支持,最終贏得市場主導權。(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