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疫苗接連傳來好消息——12月22日,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甲型肝炎滅活疫苗“孩爾來福”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認證。而就在前一天,12月21日,WHO在日內瓦發布公告,宣布中國生物北生研公司生產的口服二價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以下簡稱“bOPV”)通過WHO預認證。
2013年10月,中國生物旗下成都公司生產的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成為首個通過WHO預認證的中國疫苗。2015年,華蘭生物生產的流感疫苗通過WHO預認證。而此次兩個國產疫苗近乎同時通過WHO預認證,既是國際組織對我國疫苗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水平的肯定,也是我國生物制品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里程碑。
我國疫苗監管體系達到國際標準
WHO預認證是為保證疫苗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達到國際標準而進行的一項評估認證工作。而疫苗產品要通過WHO預認證,則有一個先決條件,即該國疫苗監管體系先期通過WHO認可。
2011年,我國疫苗監管體系高分通過WHO評估。2014年,在更高評估標準下,又順利通過了WHO再評估。這標志著我國疫苗監管體系達到國際標準,且具有持續提升監管水平的能力。
我國疫苗監管體系通過WHO評估,意味著國內疫苗生產企業具備申請WHO疫苗預認證的資格,相當于打開了國產疫苗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大門,這對我國疫苗產業做大做強、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全生命周期監管確保疫苗質量安全
來自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產國,擁有40多家疫苗生產企業,國產疫苗約占全國實際接種量的95%以上。國產疫苗數量不僅滿足了國內接種需求,還出口供國際組織采購。每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采購我國疫苗,用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兒童預防接種。我國已經建立了覆蓋疫苗“研發-生產-流通-接種”全生命周期的監管體系。
疫苗應用人群廣,特別是兒童和嬰幼兒接種,因此對其安全有效有著更高的要求。為確保疫苗質量,WHO提出國家疫苗監管六項職能,其中“批簽發”作為疫苗上市使用前的最后一道關口,是確保疫苗安全有效的重要監管措施之一,是國際上對疫苗監管的通用要求。
截至2006年1月1日,我國已實現對全部上市疫苗實施批簽發,即對每批疫苗制品在出廠上市或者進口時進行強制性檢驗、審核。檢驗不合格或者審核不被批準的,不得上市或者進口。
2017年7月發布的《2016年生物制品批簽發年報》顯示,2016年我國簽發疫苗51個品種,3949批,約計6.46億劑次。我國實施批簽發制度以來,該項制度持續改進、不斷完善,批簽發制品生產規范性較好、質量穩定可控。
2013年,鑒于長期以來在疫苗及生物制品質量控制和標準化領域成績優秀,經WHO專家組嚴格考評,經WHO專家組嚴格考評,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檢定所成為WHO生物制品標準化和評價合作中心。這不僅使我國能更深入地參與國際生物制品標準制定工作,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更表明我國疫苗監管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有利于促進我國疫苗質量標準進一步提升。
為進一步確保上市疫苗質量安全,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每年還對上市疫苗定期組織監督抽驗,從市場流通環節隨機抽取樣品,檢驗疫苗質量。2007年起,我國將疫苗類產品納入高風險產品重點監管,建立職業化專職檢查員隊伍,每年以跟蹤檢查方式對疫苗生產企業進行全覆蓋生產現場檢查。
我國疫苗走向世界詮釋“大國擔當”
近年來,隨著我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步伐不斷加快,藥品注冊流程、技術要求、臨床試驗等方面正在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在這一大環境下,我國疫苗質量水平持續提升,疫苗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國產疫苗生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逐漸和國際接軌,產量相對穩定。”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崔富強副教授告訴記者。
中國生物有關負責人表示,國產疫苗產品“走出去”,是本土藥企全面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在傳染病防控領域開展國際衛生交流合作的有力實踐。bOPV通過WHO預認證,對于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最后階段戰略計劃的完成具有重大意義。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球共有37個國家或地區將甲肝疫苗列入國家計劃免疫接種清單。
北京科興自主研發的我國第一支甲肝滅活疫苗(商品名:孩爾來福),是國內用量最大、臨床研究最充分的甲肝滅活疫苗,也是全球第二個、我國首個通過WHO預認證的甲肝疫苗。
“孩爾來福通過WHO預認證,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產品可借此進入國際組織采購平臺。目前,孩爾來福已在亞洲及南美洲十幾個國家或地區注冊,并將在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向更多的國家或地區供應。”北京科興國際注冊總監孟偉寧表示。
專家預計,隨著我國不斷推出新疫苗,以及疫苗監管能力的持續提升,必將有更多的高質量國產疫苗通過WHO預認證,進入國際市場,并以此為契機,促進我國藥品產業全面升級、藥品質量水平全面提升。(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