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部門初步統計,目前全國共有20個省區市對外公布了新版醫保目錄調整方案或執行國家版醫保方案。20個省區市中,山西、青海、寧夏、湖北、四川、貴州、海南、北京、湖南、陜西、吉林、山東等12個地區發布了增補調整方案;吉林、安徽、江蘇、遼寧、河南、新疆、福建等7個地區中,除了福建完全執行目錄外,其他6個地區均明確,在新版目錄出來之前的空窗期,國家版目錄與舊版目錄同時執行。
國家醫保目錄出臺后,各省醫保目錄的增補給業界留下想象空間,也成為醫藥企業爭相進入的熱點。根據規定,各省調整權限為國家乙類藥品數量的15%。按照以往的經驗,省級藥品目錄的調入品種主要是考慮本省前版醫保目錄中原有且臨床表現穩定的品種,以及本省企業生產的品種;而調出藥品則主要是有更好的替代品種、不適應臨床需求、存在安全性問題、營養滋補性藥品等。不過具體來看,各地在增補數量和思路上也有不同,如北京方案就以時間為前提,明確提出“本市現行2010年版藥品目錄報銷范圍中的藥品品種原則上予以保留”。
除了這種常規的進入醫保的做法以外,國家談判通道是一個企業不錯的選項。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進行的醫保藥品準入的國家談判中,44個進入藥價談判的品種中有36個成功入圍,8個出局。人社部也出臺規定,各省(區、市)社會保險主管部門不得將談判成功藥品調出醫保目錄,也不得調整限定支付范圍。不過由于談判結果公布前,部分省份已經出臺醫保目錄增補方案或征求意見稿,因此談判成功品種的執行結果在此后陸續公布。但無論如何這是國家強制性的措施,具有政策性保障。至于參加與否,看企業的愿望;能否進入更看企業的造化。
影響幾何
縱觀我國的醫藥政策,到目前為止,除了招標外,國家藥價談判應該說是直接進入醫院終端的最有效模式。筆者推測這種模式將會在今后的日子里推而廣之。醫藥生產企業對此卻是喜憂參半,幾家歡喜幾家愁,甚至可謂是冰火兩重天。有的如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有的千方百計尋找應對方法、但也有的穩坐釣魚臺不慌不忙,似乎早有準備。
從效果看,這次國家談判對醫藥企業影響深遠,將促使生產企業兩極分化。參照國外其他地區的先例,國家談判是平衡新藥開發與降低用藥成本的有效手段,從政府管理和社會進步上看是大勢所趨,而對企業卻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持歡迎態度的企業,要么是企業研發水平高,新藥層出不窮;要么是生產技術成熟,成本低廉,利用降價占領市場,排齊競爭對手,贏得先機。相反,有的企業卻是進退唯谷,多是因為新產品市場價格仍相對較高,特別是二類新藥、原創藥的價格更高。巨大的市場份額和高額利潤兩者只能選其一,讓企業無從選擇。從影響看,選擇的結果將成為今后企業的分水嶺——要么忍心放棄巨大利潤擴大市場,要么以丟掉主要市場為代價,保住高額的利潤。
國家談判還將擠壓以新藥研發生產為主的企業的巨額利潤。回顧過去,新藥往往是利潤豐厚的代名詞,尤其在招標等國家政策方面給予價格單列等優惠鼓勵措施。而國家談判使新藥的價格首次以國家政策的方式被限制。當然,這種情況以以往的做法有所不同,不是強制性的,而是企業可以自由選擇。但無論如何其結果就是大幅度的降價,從而實現擠壓巨額利潤的目的。不過新藥生產企業也存在這樣的僥幸——這是國家給了我們快速進入主流市場的機會,看似損失了利潤,但由此贏得的擴大市場和時間的縮短帶來的絕對利潤有可能要大的多,抓緊參與吧。
企業考量
無論選擇參與還是放棄,作為以新藥研發為主的醫藥企業面對新的選擇必須有全新的思路,才能在逆境中實現新的突破。至于是否加入國家談判,應根據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出發。
首先要把目光放長遠,正確處理長遠利益和短期得失的關系,主動適應國家政策,圍繞國家談判的重點品種,提前疏理自身產品結構和市場預期。在可能的范圍內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傾向,爭取成為國家談判的中標品種,讓自己的主打品種在優勢市場更加穩定,在原來弱勢市場逆襲成功快速發展壯大。
其次,需要真正調整產品開發政策思路,重新組合產品線,做到要有舍有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去觸碰國家級甚至是世界級的新藥,至少也是國家二類藥物。只有重磅品種才能入政府的法眼,也才能進入國家談判的目錄中。當然,這里并非說是只是越新越好,而要同時考慮國內急需,需求量大,療效顯著,價格高昂的品種。這樣既容易進入國家談判目錄,也會在短時間內搶奪到進口藥的市場。
再次,要尋找優勢,延長營銷突破點,保持市場競爭主動權。從產品的營銷戰略策劃上要走現代的一體化戰略路線,摒棄過去那種緊盯在終端市場,打價格戰的老套路。現代藥品企業的競爭力表面上看是產品的競爭,實際上是整個生產的競爭,產品的成本取決于產品上下游的緊密聯系和市場上的互相依存,就是說競爭不但是在最終的制劑市場,還貫穿到原料藥市場。如一些新產品開發領先的企業往往是先在新產品的中間體上取得成功,并進行專利保護,這樣就通過控制上游原料供應使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從而能夠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從而在同種產品的競爭企業始終保持價格優勢和市場競爭主動權。
此外,要預判國家政策,打有準備之仗。藥價談判涉及國計民生,影響重大,在政府層面肯定是嚴肅對待、慎之又慎。政策的出臺是一個長期思考、調研、制定的過程;在生產企業層面就要學會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研判這一走勢,保持清醒頭腦,洞悉政策和市場走向,踏準國家談判的節奏,做到既不搶跑,也不踏空。在對待關系全民健康社會穩定的問題上必須如履薄冰全力以赴,才能找到市場的迭代機會,更好進入下一輪。
最后要全面衡量,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自身的優勢品種,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用最大的氣力打入,以品牌和質量占領市場,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和品牌效應,從而在有限的范圍內實際市場最大化。同時對自己的弱勢市場和沒有競爭力的產品要壯士斷腕堅決的舍棄,減少無謂的人力、物力損耗,早日脫離這一競爭紅海,騰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到自己的主戰場。輕裝上陣,以絕對的優勢突出自身的品種,爭取一騎絕塵。
當然這只是理論分析和前瞻。現在的實際情況是進入國家談判的藥大都是國外的進口藥。而國內的仿制藥只是被動的亦步亦趨而已,由于研發水平低,只有被動接受的份。但國內藥企也不要因此氣餒,只要思路對頭,眼光放遠,水平提高。相信不遠的將來會把這一被動變成主動。(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