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健康發布了截止2017年3月31日的年報(阿里年報財報區間均為上年4月1日至當年3月31日)。年報顯示,阿里健康營業收入和毛利均有了強勁的增長,其中營業收入為4.75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39.4%;毛利為1.87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2.8%,此財年收入強勁增長主要歸因于B2C電商業務的快速增長。
調整布局 厘清三大業務線
從年報中可以基本看清阿里健康的業務線布局及發展脈絡,筆者根據年報整理了阿里健康的各條業務線細節(圖1)。阿里健康的業務基本分成醫療、數據和醫藥三條線(互聯網保險業務暫不羅列)。
醫藥是阿里健康的第一大收入來源,是阿里健康最重要的業務線,旗下分成自營醫藥B2C阿里健康大藥房、第三方交易平臺(天貓醫藥館等)以及基于O2O先鋒聯盟的醫藥B2B為下游藥房提供藥品供應服務。
基于藥監碼追溯平臺提供的數據服務是目前阿里健康重要的收入來源,盡管原定能夠強制要求所有處方藥企業接入平臺的計劃由于諸多原因未能落地,基于原藥監碼平臺推出的“碼上放心”數據平臺已經吸引了5000多家企業簽約入駐,像正大集團這樣的食品農產品產業集團也選擇了與阿里合作。
醫療服務領域阿里健康一直在積極嘗試,如自2016年2月與九州通、武漢市中心醫院合作網絡醫院開始,目前已經陸續入駐了西南醫院、奉節縣中醫院、奉節縣人民醫院等網絡醫院。作為阿里健康2015年與魚躍醫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后續,其還與魚躍旗下的萬東醫療等合作成立了萬里云影像平臺。阿里健康在醫療服務領域的嘗試并不止于此,不過醫療服務創新挑戰向來大,真正能夠留存下來的模式并不多。醫療服務與電子處方息息相關、與慢病管理息息相關,是巨大市值空間的入口,不管挑戰有多大,阿里健康沒有理由不持續下去。
了解阿里健康發展歷程者應該能發現圖1與此前阿里健康的業務布局圖有很大不同,這也是互聯網醫療產業快速迭代發展的真實寫照。
B2C成最主要收入來源
再從收入分布角度看阿里健康,如前所述,阿里健康的主要收入來源依次是B2C醫藥業務、產品追溯平臺業務、天貓醫藥館代運營業務、分銷業務以及其他業務。其中,阿里健康大藥房、天貓醫藥館以及產品追溯平臺是其業務的重中之重。
阿里健康大藥房:潛力巨大
阿里巴巴定位是提供第三方交易的平臺,以為買賣雙方交易提供平臺并從中獲取傭金、廣告費等作為主要商業模式。原則雖然如此,但阿里也在部分品類及業態上采取自營方式,如飛豬自營旅游關聯業務,如天貓超市的自營業態等。去年8月,阿里健康通過收購廣州五千年醫藥連鎖有限公司,并于9月中旬正式啟動了在醫藥品類領域的自營電商業務,開啟阿里健康大藥房。
作為平臺商,如果開始自營業務,自身公立性將受到挑戰,也容易引起平臺合作伙伴的反彈,阿里健康決定在醫藥品類上開啟自營業務是市場與產業現狀沖突下必然的選擇。首先,醫藥品類夠大,整個市場在15,000億左右規模,醫藥又與處方、醫生等千絲萬縷聯系難以簡單提供第三方服務;其次,CFDA收回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不允許在如天貓等第三方平臺上直接撮合賣方雙方的交易,也倒逼阿里健康采取相應措施。
財報顯示,從2016年9月12日到2017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大藥房銷售額達到2.91億元,再考慮到其在上線之初幾個月并沒有多少產品掛網銷售,銷售真正開始放量估計始于“雙十一”,在此短時間內達到這一規模,阿里健康大藥房的潛力可見一斑。從阿里健康大藥房官網可以看到,目前阿里健康的主營品類有滋補調養、男科用藥、風濕骨科、腸胃用藥、維生素鈣、五官用藥、皮膚用藥和婦科用藥幾大品類。從品類上看,與天貓醫藥館的主要區別在于尚不提供醫療器械、隱形眼鏡這兩大子品類的銷售。
長期來看,在天貓平臺的巨大流量導入下,阿里健康大藥房的潛力不止于此,未來銷售額相當可觀。
天貓醫藥館:或現發展天花板
財報還揭示了阿里健康通過向天貓主體提供外包及增值服務獲得4034萬元收入。雖然早在2015年4月阿里健康就對外宣布要反向收購天貓醫藥館業務,但因為監管政策的限制,直到去年9月,阿里健康才以為天貓醫藥館(包括非處方藥、醫療器械、隱形眼鏡、成人計生、醫療及健康服務等類目)提供招商、商戶客服、技術支持等外包及增值服務方式正式接盤天貓醫藥館的運作,天貓為此支付其從商戶收取交易傭金的21.5%。
自去年8月停止第三方平臺藥品銷售試點政策后,天貓醫藥館就沒有對外公布成交量了。從阿里健康年報公布的這幾個數字倒推看,去年9月至今年3月,天貓從商戶獲得的傭金為18,762萬元,醫藥館涉及類目的傭金比率基本為3%,由此推算,其在6.5個月的成交額為62.5億。可見,與2015年的67.3億成交額相比增幅不小。
此外,5月18日,阿里健康發布公告正式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協議,將天貓平臺的所有“藍帽子”保健食品在線業務注入阿里健康平臺。所謂“藍帽子”,是指在CFDA注冊或備案的保健食品,其專用標志為天藍色帽形標記。此次操作的性質與醫藥館代運營性質不同,是業務的真正并購,將來天貓不會為此給阿里健康支付任何傭金,相反,阿里健康需要支付給天貓平臺技術服務費等平臺使用費用。此次交易將為阿里健康帶來950名商家,超過1181萬名年度活躍買家,約27.72億的年交易額以及6227萬元的傭金收入。
天貓醫藥館對于阿里健康來說戰略意義重大,商業模式需要變現通道,而作為所有醫療開支里占最大頭的醫藥無疑是承載盈利模式的重要抓手。其中,OTC藥品整體市場規模線下線上合計2000億元左右,如果只能承接OTC藥品,天貓醫藥館很快將遇到發展的天花板。新的利基市場無疑在于處方藥,如何尋找到合適的路徑實現處方藥電商對于阿里健康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產品追溯平臺:收入可期
2014年,阿里收購中信21世紀公司,從而獲得了其旗下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平臺。這個平臺的性質是食藥監總局委托中信21世紀公司代為運營管理,收購后阿里健康集成了這個代運營的職能。
此后食藥檢總局發布《關于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全面實施藥品電子監管有關事宜的通告》,要求在2015年12月31日前“境內藥品制劑生產企業、進口藥品制藥廠商須全部納入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并要求“所有藥品批發、零售企業須全部入網”。這個對于電子監管網發展極其重要的通告由于藥品零售企業的反對最終流產。食藥監總局另發文要求所有要求生產、批發、零售企業需要建立藥品全流程追蹤體系,企業可以自建或者選擇第三方追溯平臺。今年1月20日,阿里健康宣布了自2017年3月1日起監管網不再更新。
與此同時,阿里健康積極尋求破局,推出了“碼上放心”追溯平臺,提供藥品、滋補品、食品等的追溯管理服務。基本上,“碼上放心”繼承了監管平臺的運作方式,通過掃碼追蹤產品從廠家到經銷商到零售商的流向全過程,消費者可以查詢產品的流向以確認真偽。基于流通數據阿里健康還為品牌商提供各類增值服務,如消費者觸達、會員體系建立、消費者細分、品牌推廣、消費者教育、精準營銷等。
“碼上放心”追溯平臺是收費服務,收費方式按照企業在平臺上存儲的激活碼個數來計算。通俗地說,就是藥品的盒數,銷量越大的產品費用越高,按照最低標準2000萬個激活碼每月200元計算,最低的年費用是2400元。其中,收費機制按照差額累進法,即超過某個檔的數量按照下一個檔的費用計算。根據公開數據,該追溯平臺截止2017年3月31日的財年里收入9630萬人民幣,比上個財政年度增長70%多,為5000多家企業提供服務。考慮到隨著企業的持續經營,沉淀在平臺的激活碼數量不斷累積,再加上新企業的不斷入駐,這一收入的增長可以預期。
結語<<<
除了上述業務外,在智慧醫療領域,阿里健康在互聯網醫療、人工智能以及健康管理領域都有著持續的探索,如在人工智能領域阿里健康開發的臨床醫學科研輔助平臺、醫學影像平臺、臨床醫師能力訓練平臺等都已上線并進入試點。在健康管理領域,阿里健康推出個人健康管理服務,手機淘寶掃描二維碼上傳報告即可獲得醫生體檢報告解讀、產檢報告解讀等服務。阿里健康還積極探索互聯網商業保險,與太平洋保險戰略合作探索健康保險創新服務。
作為互聯網巨頭的阿里巴巴曾在蠻荒的線下市場時代抓住時代機遇成長為電商巨頭,并緊隨時代發展脈搏推出了健康與幸福的未來發展戰略。盡管醫藥市場業務脈絡復雜、利益糾葛復雜,但對于戰略清晰、資源充沛的阿里健康來說,一定能在醫療領域走出自己的道路。(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