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史無前例的“三角戀”即將來臨。
藥代(醫藥代表),醫生,藥店這個三個角色跟隨醫改的步伐正在悄無聲息的改變關系、發生關系。
▍藥品改革,藥代與醫生分手了
醫藥改革,頭一刀就開在藥代上。如今的醫藥代表,可謂“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隨著改革力度的加大,近幾日,不少醫院門口張貼了“禁止醫藥代表進入”“謝絕醫藥代表”的字樣;不僅如此,有些醫院還實施“抓藥代,贏獎勵”的方案,廣東某學院附屬醫院還曾獎勵保安抓進院推銷的醫藥代表,每抓到一次醫藥代表與醫生有效接觸,獎勵保安1000元。藥代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當然,對于藥代的監管遠遠不止這些。如今,各地監管部門可謂想盡辦法,除了阻止醫藥代表與醫生的不正當接觸,就連藥企邀請醫生參加的各種學術會議,也被密切監管。
藥代與醫生這場“戀愛”終于被迫要分手了!
▍醫藥分開,醫生愛上了藥店
據《深圳特區報》爆料,近日,有媒體報道: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產科門診醫生授意就診患者,到婦產中心大樓對面的上禾林藥房購買指定藥品。
對于這種現象可謂見怪不怪,一直以來都有發生。但是如今已到醫改的關鍵時期,竟然還是有人在挑戰國家醫改的決心,難道這名醫生眼拙,看不清形勢?
當然不是,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現已在各省各市開始落地生根,但是醫生的薪酬待遇還未改變。現在醫院基本撈不到油水,自然想到和外面藥店合作。同時藥店也想提高收益,如果有醫生能給藥店介紹更多顧客,那藥店何樂不為呢?
▍市場轉型,藥代盯上藥店
“兩票制”、取消藥品加成等醫藥體制改革舉措的推開,又進一步釋放了監管加碼的信號。就在3月下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醫藥分離再次升級,之前成人用藥全部去院外藥店購買,如今兒童用藥也是如此。
藥品都流向藥店,同時也將醫藥代表的注意力引向藥店,藥店是否會成為藥代的下一個目標?或者說醫藥代表的下一個“戀愛”關系呢?
當然,有一點必須認定,藥代會盯上藥店。
醫藥分離阻斷了藥代與醫院的關聯,隨著藥品流向藥店,利益的驅使,“公關”醫院的局面轉向藥店極有可能。
業內人士表示:某三級醫院副院長說,醫藥分開后,要進一步謹防公關醫生的主體由醫藥公司變成藥店,從而讓醫藥代表換一個東家繼續干。“不能認為一分就靈。取消加成也好,醫藥分開也好,只是切斷了醫院在這一塊的收入,但并未從根本上切斷醫生私人荷包和藥品銷售之間的利益聯系。”在他看來,藥價虛高應在源頭上解決。“藥價是政府定的,它與藥品出廠價之間過高的價差,才是滋養醫藥代表亂象的溫床和土壤。”
誠然,即使醫藥分離,向醫院內部推銷藥品難度加大,患者去市場上的藥店買藥,也有可能要為行業的潛規則埋單。
▍政府把脈,監管“亂象”
兩票制、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等醫改政策,重點在于控制藥價。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導致藥價虛高的本質不在醫藥代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醫藥代表這個職業剛剛進入國內時,干的是給醫生推薦新藥,讓藥劑房采購,另外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醫生在病人處方中,多開自己代理的藥品。而導致市場醫藥代表“亂象”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市場管理存在漏洞,不正風氣走了后門;第二醫生待遇普遍偏低,政府鼓勵“以藥補醫”助長行業潛規則。
控制藥價,除了糾正“亂象”外,還需要政策凈化身份,需要厘清銷售與推廣邊界。因此,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加強對醫藥代表的管理,建立醫藥代表登記備案制度,備案信息及時公開”。與此同時,“醫藥代表只能從事學術推廣、技術咨詢等活動,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
業內人士表示,“這應該是官方首次把‘醫藥代表’寫入正式文件中,以往使用的都是類似‘藥品銷售人員’這樣的稱謂。這彰顯了國家對于行業整治的決心和思路。”
然而,要把銷售行為這樣的“頑疾”剔除出去,有一點需要注意:“醫藥代表當下所做的都是‘帶有銷售性質的推廣’,推廣的目的就是銷售,二者水乳交融,相互滲透。如果要分開,必須明確二者的界限。比如什么算推廣?推廣到什么程度算銷售?須出臺實施細則,讓執行者有明確的判斷和行為戒尺。”
因此,怎樣監管國家說的算,怎樣定藥價也是國家說的算,醫藥代表對藥品只是起到流通傳遞作用,至于是否公關藥店,這還取決于國家政策。
國家醫改就是讓每一個醫藥人回到自己本質工作,整治就是在規范醫藥人的工作。所以,這場“三角戀”關系,不應該是盯上藥價這個“罪魁禍首”,而是各自做回自己的老本行,醫藥代表傳藥(新藥流通)、授業(講解藥學知識)、解惑(找疑難雜癥反饋給藥廠),醫生救死扶傷,藥店誠信為本,服務至上。(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