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 智慧醫療”逐漸被提高到了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層面,備受各方關注。2017年1月25日,國家衛計委下發通知《關于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等獨立設置醫療機構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解讀》,明確指出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查實驗、血液凈化機構、病理診斷中心可獨立設置醫療機構,旨在緩解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促進社會力量辦醫。這四類醫療機構獨立后,將給我國醫療體系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同時對于醫藥人而言也多了一個轉型發展的新方向。
1、多向政策推動,醫學影像前途無限
2015年7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指出要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2016年6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47號),指出要全面深化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規范和推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積極發展智慧健康醫療便民惠民服務,全面建立遠程醫療應用體系,推動醫療教育培訓應用。
2017年1月25日,國家衛計委下發通知《關于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等獨立設置醫療機構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解讀》,指出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查實驗、血液凈化機構、病理診斷中心4類可獨立設置醫療機構,并將這四類獨立醫療機構統一納入當地醫療質量控制體系,加強醫療質量控制和醫療服務監管。
多項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各級地方政府和醫療行政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醫療”等信息化技術來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遠程移動影像診斷、區域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第三方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將成為醫學影像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
2、試點工作取得成效,醫學影像的未來不是夢
2016年5月底,上海、浙江、江西等5個省設置了9家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其中社會辦8家,占比為88.9%。上述試點的省市實現了區域內現有醫療資源共享,充分體現了社會力量辦醫的優秀成果,同時使患者就醫更加便捷,試點工作整體取得良好的成效。
2017年起,京津冀102家醫院啟動醫院影像結果互認共享,吉林省2017年2月17日開始125家醫療單位開展首批醫療機構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
政策鼓勵市場放開,同時試點工作也取得了優異成績,使得行業更具潛力。筆者預計,未來1-3年內,10000家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醫學影像、檢驗、血液凈化、病理中心或將被大批量地“合并重組”,一部分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將往集團化、連鎖化的方向發展,一批新型的“影像公司”將出現,如目前的行業較好的品牌鉅典影像、聯眾、明日等,這也將會讓更多的醫藥人提供轉行的崗位。
3、醫學影像的傳統與未來,都掌握在醫藥人的手里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新增重大疾病患者愈千萬人,其中癌癥300萬人/年、心腦管200萬人/年、神經疾病200萬人/年、骨科手術100萬人/年……此患者群體中約30%需要會診,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制訂都依賴于醫學影像數據,我國醫學影像需求日漸旺盛。
目前,我國大部分醫院的醫學影像主要還是基于膠片方式與數字化方式相結合,大多數醫院的院內PACS 系統無法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使用,給醫生帶來了諸多不便,也給患者帶來了經濟壓力。隨著“互聯網+ ”時代的來臨,遠程影像診斷和移動辦公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開發高性能的醫學影像智慧醫療數據平臺,幫助醫院完成基于“互聯網+”的云影像信息化系統建設,構建區域(虛擬)影像中心是當前市場迫切所需,也將是當前傳統PACS市場容量今后轉移的方向。云計算平臺能進行快速的醫學影像歸檔、傳輸、分析處理及打印系統,可以替代或兼容目前的傳統PACS 系統,未來PACS 的市場份額將逐漸偏向于該解決方案。
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我國醫學影像數據的年增長率約為30-40%,全國的影像市場的年銷售額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元。市場蓄勢待發,一切將有依賴于醫藥人共同努力。
新形勢下醫藥人要順勢而為,醫學影像大有作為!(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