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先后派出多名青年醫師到紹興二院開展醫療服務,越來越多的百姓可在家門口看省名醫。 高潔 攝
2009年啟動至今,新醫改已逐漸步入深水區。如何把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如何推動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如何更高水平地保障全民健康,是當下必須破解的醫改難題。
這幾日,李蘭娟、蔡秀軍、姚克3位來自醫療領域的住浙全國政協委員,圍繞醫改如何深化的主題,在各自小組討論時積極建言獻策。他們結合浙江的探索實踐,直面改革難點,提出破解之道,引起與會委員的熱烈反響和深入討論。
李蘭娟——
健康中國呼喚衛生基本法
“隨著醫改的深入,健康中國戰略的全面實施,健康不僅是衛生發展的目標,更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直接結果和公共政策的價值選擇,迫切需要《衛生基本法》的法治保證?!?月11日,全國政協委員、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在小組討論時,指出當前醫改亟待完善的一項制度建設。
李蘭娟委員分析,醫改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已不單純是有效供給與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而是健康權利保障的制度性設計和衛生利益分配的體制性問題。眼下醫改面臨諸多棘手難題,需要在《衛生基本法》層面,進一步合理構建衛生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框架。此外,科學推進衛生健康事業,現行不少衛生法律法規相互沖突、適用性和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都需要靠制定《衛生基本法》加以保障和協調解決。
“出臺《衛生基本法》,并以此確立深化改革與長遠發展的基本方向、原則、目標、任務以及基本途徑、方法,以此指導和推動各項衛生政策、法規的配套和完善,解決當前制度、體制上存在的障礙,平衡眾多利益主體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崩钐m娟說。
李蘭娟委員指出,衛生健康工作涉及到政府和社會大系統,制定《衛生基本法》,不能限于衛生計生行政管理部門的現有職權范圍,應當立足于保護公民健康權益的全局,來把握政府部門關系以及其他各類社會關系,恰當界定衛生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范圍,使之成為與公民健康權益相關的各類法規、規章制定的基本依據。
“出臺《衛生基本法》,既是我國立法工作的當務之急,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應有之義?!彼粲?。
蔡秀軍——
新醫改核心在于人事改革
“新醫改的核心,是人事制度改革,這個改革不到位,就很難真正將醫改推行到位。”日前,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在小組會議時,開門見山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引起與會委員的關注討論。
蔡秀軍委員認為,當前的醫療衛生系統人事制度,還存在不少問題,以致醫改困難重重。如公立醫院的醫生,仍然是編制內的“單位人”,而不是“社會人”。醫生多點執業,不僅缺乏立法保障,也面臨著退休金、醫療保險難以處理,不被各地衛生局和公立醫院管理者支持重視的難題。此外,現在多數醫療機構使用的人員配置標準,已不能滿足相關需求,而非編制人員在晉升、培養等方面受到不公待遇,不利于自身和醫院的長期發展。
蔡秀軍認為,醫改既要惠及百姓,也要惠及醫生。只有激發醫生創業干事的激情,才能推動醫改更好落地,進而讓百姓擁有更多獲得感。建議國家層面以人事制度改革為核心,從頂層設計入手,切實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修改《執業醫師法》,明確醫生‘社會人’性質;逐步取消公立醫療機構中醫務人員的編制,新進醫務人員不再納入編制;建立靈活用人制度,鼓勵醫生社會化和自由化就業。還有,將財政投入與公立醫院編制脫鉤,探索公平合理的醫生薪酬制度?!辈绦丬娬f。
如何建立合理的醫生薪酬制度?蔡秀軍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建立“臨床醫生技術等級評價指標體系”,作為醫生入職、崗位聘用、績效工資分配的參考標準。二是對于多點執業的醫師,根據近期指標、遠期指標,探索新的薪酬體系,兼顧醫療機構之間和醫生自身利益以及其他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建立能使大醫院、民營醫院、基層醫院、醫師多贏的適度獎懲機制。
“當下,醫療衛生系統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已迫在眉睫?!辈绦丬姳硎?。
姚克——
分級診療關鍵在全科醫生
“目前,我國全科醫生僅17萬人,缺口達18萬人!”3月10日,全國政協常委、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在小組討論時表示,“全科醫生嚴重缺乏,某種程度上阻礙了醫改的進程?!?br/>
全科醫生這個詞的背后,關聯著一項重要的惠民政策——人對人、可上門的“家庭醫生”服務,和一項破解醫改的重要舉措——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
按照國務院醫改辦印發的《關于印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指導意見的通知》,2016年,全國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率先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到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到2020年,力爭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基本實現全覆蓋。
姚克委員說,從當前上海、浙江、江蘇、內蒙古等地的實踐來看,這項目標若要如期實現,難度不小。其中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全科醫生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簽而不約”現象比較突出。
以浙江杭州為例,主城區1160名注冊全科醫生和1000余簽約服務團隊,2016年簽約服務對象增加近20萬,然而簽約團隊平均增收仍維持在2015年的3萬元,收入增加和技術勞務付出不成正比。
為此,姚克委員建議,一是優化簽約配套機制,凸顯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提高他們的動力和效率;二是構建多元化人才支撐體系,將“大醫院+智慧醫療”融入“家庭醫生”服務,筑牢簽約擴面的接盤能力。
“歸根結底,就是要通過制度建設和創新,讓在社區工作的全科醫生,成為既有收入又有尊嚴的體面職業!”姚克說。(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