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齊魯醫院因自設商業公司,引起醫藥商業公司集體抵制,而造成藥品斷供。現在,事態進一步蔓延,包括山東省立醫院在內的多家大型綜合醫院已經開始效仿,公立醫院用這種形式強行向上游索取5%的利潤。
E藥經理人近日在業內獨家獲得一份名為《關于取消醫院自設醫藥商業公司壟斷藥品供應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文件。該建議所指的事件是,自去年9月19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發布名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藥品配送延伸服務項目進展性磋商成交公告》,將其自設全資孫公司濟南愛心卓爾醫藥有限公司作為藥品配送獨家供應商之后,山東省不少大型醫院開始群起效仿——自建商業公司,由醫院副院長等人擔任企業法人,并要求只要是進入該院的藥品均需通過該商業公司,而其中該商業公司收取至少5%的管理費。
山東當地一家商業公司的負責人向E藥經理人透露:此前也有一些三甲醫院參與設立醫藥商業公司,比如山東省立醫院參與設立的山東省齊天醫藥有限責任公司,山東省腫瘤醫院設立的山東華天醫藥有限公司等,但這些醫院設立的商業公司,之前由于實力較弱,只負責部分藥品的供應。自從齊魯醫院將自設企業愛心卓爾作為所有招標藥品入院唯一配送商,而此前向齊魯醫院供應藥品的多家商業公司淪為愛心卓爾的下一級供應商,被強制要求向后者提供5%的利潤分成。這種方式竟然開始被群起效仿。這些此前實力平平的院辦商業公司,頓時成為了諸多大型醫院的新生財之道。
問題出在哪里?首先醫院強制所有藥品均需通過這些自設醫藥商業公司才能入院銷售的舉措,直接造成了供應壟斷,違反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目前可見的后果是,齊魯醫院的這一舉措遭到了當地商業公司的集體反對,以至于造成藥品斷供現象,危害到了患者藥品的及時供應。
其二,這些公立醫療機構自設醫藥商業公司,由院方派人出任法人代表,直接管理,自行壟斷所有商業供貨,缺乏監督機制,易滋生腐敗。
再次,從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在全國兩票制推行的當下,如果任由醫院自設商業公司大行其道,將會進一步增加流通環節,不利于政策的落地。
利益輸送亂象
對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作為一家由衛生部直屬的三級甲等醫院,入院環節由自己全資控股的公司完成,E藥經理人曾就是否合規的問題請教過一位長期研究藥品招標的專家,其表示:“不能說完全合規,但是這種操作方式之前就有。”在2010年左右,幾大商業公司在探索的物流延伸服務時,也采用過這種模式,但判斷這種方式是否合規,通常情況下有兩個依據:是否形成壟斷和是否公開招標。
對此,先不論壟斷和公開招標,看看這樣一個案例。2017年1月9日,濟南都市頻道曾有過一個報道,市民崔先生說他在山東省立醫院看病時,醫生指定崔先生去醫院內一家名為“省立大藥房”的藥店拿藥,事后崔先生去醫保處報銷,卻遭到了拒絕。
視頻中,崔先生說,當時看完病,大夫開出處方后,明確告知:一張一百多塊的處方,到醫院藥房購買。另一張七百多塊錢的藥方,需要到醫院玻璃連廊里的“省立大藥房”拿藥。而報銷不了的便是從“省立大藥房”開出的七百多元的發票。不能報銷的理由是:“該發票是私人藥店的發票,無法報銷。”
從視頻截圖中的發票專用章處顯示為“山東省齊天醫藥有限責任公司省立大藥房”。
山東省齊天醫藥有限責任公司工商資料顯示,其成立于1995年12月18日,主營為中藥飲片、中成藥、化學原料藥、化學藥制劑、抗生素、生化藥品、生物制品(除疫苗)等的批發。注冊資本為80萬元,而股東一欄中,山東省立醫院為事業法人,出資20萬元,另一股東為山東省齊天文化傳播中心,出資60萬元。
很顯然,山東省立醫院稱之為“私人藥店”的“省立大藥房”,實際上是其參與設立的公司,山東省立醫院黨委委員、總會計師王春玲和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姜民杰均為山東齊天醫藥的董事。
醫生開處方,告知患者到由自己參與設立的醫藥商業公司的藥房中拿無法報銷的藥品,這種做法很難與利益輸送撇清關系。而據山東某醫藥商業公司人士表示,該企業除了在院內設立自費藥房之外,還是醫院藥房的藥品供應商,內外通吃;而自從齊魯醫院與愛爾卓爾的事件曝露出來之后,這些醫院好像發現了新的“盈利增長點”,原來這種自建的商業公司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斷供不重要?
由于愛心卓爾被指定作為招標藥品入院唯一配送商,并向上游商業公司要求5%的利潤空間之后,之前與齊魯醫院有直接業務往來的商業公司,認為這種做法“壞了規矩”,所以不再為愛心卓爾供貨,以至于造成藥品在醫院的斷供。據了解,當時斷供的有羅氏的希羅達、拜耳的拜糖平、拜復樂、尼莫同等這些臨床常用藥。
而對于斷供,2016年11月,齊魯醫院曾發布一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關于對藥品“零差價”改革不實言論的聲明》。其中表示:“針對個別產品短缺、供貨不及時的情況,醫院……在建立了常態化的短缺藥品儲備制度基礎上,選購符合條件、價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進行同類藥品的替代……目前醫院的藥房運轉良好,不存在大面積“斷供”藥品問題,能完全保質保量的滿足病人的臨床用藥需求。”
其背后的現實是:幾個藥品斷供對于一家三甲醫院而言,并不是多重要,在醫療機構強勢的當下,沒有任何產品不可替代,所以在這種博弈中,更多的商業企業愿意交出5%的利潤。
但是,這種自設醫藥商業公司,向上游索取利潤的現象,如果不取消,勢必會對當下正在推行的兩票制落地造成影響。按照兩票制的要求,從工業到商業一票,再從商業到醫院一票,現如今在商業與醫院之間多出一個公司,增加了中間環節。
而如果這些醫院設立的商業公司直接面向上游工業,卻下游僅一個終端,無法覆蓋全市或者全省,而且工業企業如果要與其對接,在一個省就可能要與成百上千家醫院自設的小商業公司打交道,無疑增大加了工業企業成本。
止不住的二次議價?
在施行零差價之后,對于很多醫院來說,斷了其一個重要的利益來源。而之前,國家對二次議價的態度是禁止狀態,醫院則通過自設醫藥商業公司的形式,增加一道坎,強勢向上游要利潤,因為是100%控股公司,便可直接回流至醫院。
今年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完善藥品采購機制。在全面推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或已制定醫保藥品支付標準的地區,允許公立醫院在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上聯合帶量、帶預算采購。”
這在行業分析人士看來,允許醫院聯合帶量、帶預算采購,相當于賦予了各地醫院可以名正言順進行藥品采購自主議價。雖然在醫藥界兩會座談會上,有不少代表及政協委員都反對“二次議價”,但是現實情況是二次議價已經成為一種被默許的情況,以各種各樣的形態發生在包括山東在內的全國各地醫療采購當中。
那么二次議價放開之后,醫院自設商業公司向上游商業要利潤的變相二次議價行為可否就會就此打住。答案是否定的。對山東各醫院十分了解的一位山東醫藥商業公司人士說,現在整個山東有不少大醫院在效仿齊魯醫院自設商業公司的模式,有些已經有商業公司的醫院正在走向壟斷,而沒有商業公司的醫院則正走在建立商業公司的路上。(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