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社會辦醫,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希望各地認真貫徹執行。
該措施明確規定,主要從減少運行審批限制、控制公立醫院規模、加強財政資金扶持、豐富籌資渠道、促進資源流動和共享、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鼓勵社會辦醫。
一年多以后,全國各地針對社會辦醫又相應出臺了哪些政策?此前,創業者在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問題?
曾面臨的困難:審批流程多、時間長
據媒體報道,當歸中醫學堂創辦人李永明,2012年7月開始籌辦,2013年12月25日才辦完工商執照,歷時1年零5個月,中醫診所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營業了。
據他回憶,辦中醫診所,要經過衛生、消防、環保、工商等諸多部門的許可。租下小區的房子要辦診所,衛生部門先審批了2個月,消防部門審批了2個多月,環評辦了3個多月,城管審批了好幾周。再加上工商、稅務審批,辦理完差不多就一年了。
辦不好上一個環節,就沒法進入下一道關。每個部門都有一票否決權,辦診所實際上就相當于在辦證。凡是一個關卡過不去,就會前功盡棄。
“在你辦證之前,一頭霧水,也沒有人告訴你,半途也不知哪個環節會卡殼。”
在他看來,社會辦醫政策像一扇“彈簧門”,推開了還會彈回來。李永明苦笑著說,按照政務公開要求,每個部門都設置了辦事時限。但是,這個時限是受理時限。申報材料不全,辦理人員就不受理不蓋章,材料還在你手上。工作時限是從受理那天算起,沒受理就永遠沒開始計時。時間都耗在補全材料上了。
這次開辦中醫診所的經歷,讓李永明不堪回首。他說,社會辦醫太難了,希望政府簡政放權,減少不必要的審批,給創業者松松綁。
李永明只是社會辦醫眾多的創業者之一,他的切身感受,其實是眾多創業者的縮影。那么一年后,各地政策又新出了哪些妙招幫助創業者在社會辦醫這條道上越走越平臺呢?
沈陽推出最短審批時長7天亦可即時結辦
2月23日,記者了解到,沈陽市衛計委為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社會辦醫“門檻”,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出臺了一攬子政策:辦理醫師執業注冊及變更,當天就能辦結;將規定最長審批時限從原來法定時限的80天壓縮到目前的7天,最短可即時結辦,啟動“一趟辦結”模式;率先在全省明確社會辦醫審批依據,為社會辦醫“松綁”。
剛剛推出的政策,讓從事十多年計劃生育工作的王穎,受益匪淺。因為她最近打算換家醫院工作,這就需要辦理醫師執業注冊及變更等多項目手續,“聽說辦這個得30多天,所以一直拖著,今兒來辦理,說當天就能辦結,這也太快了!”
據市衛計委行政審批辦公室主任吳際介紹說,辦理醫師執業注冊及變更,當天就能辦結;通過對審批流程再造,將規定最長審批時限從原來法定時限的80天壓縮到目前的7天,最短的可即時結辦,壓縮審批時限達到85%以上,提高審批效率。
此外,沈陽率先在全省制定了《沈陽市腎病醫院基本標準》《沈陽市醫學影像機構基本標準》《沈陽老年病醫院基本標準》及《沈陽市眼科門診部基本標準》,明確社會辦醫審批依據,進一步降低社會辦醫準入門檻,為社會辦醫“松綁”。
截止到目前為止,沈陽已完成了社會資本在大東區、渾南區、于洪區、沈北新區等醫療資源薄弱地區建設300余家醫療機構的設置審批,規劃新增床位7000余張。此外,進一步開放醫療服務市場,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營利性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支持社會資本舉辦二級以上專科和特需等高端醫療機構,重點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特需醫療、康復、護理、老年病、精神衛生、醫療美容、中醫、民族醫等專科醫療機構。
廣東省四大亮點突出
廣東省在鼓勵社會辦醫這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全面放寬對社會辦醫的限制、簡化社會辦醫行政審批手續、推進醫師多點執業等。
2016年6月15日,廣東省政府辦公廳發布了《廣東省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實施方案》,采取全面放寬對社會辦醫的限制、簡化社會辦醫行政審批手續、推進醫師多點執業等措施,力爭到2018年,社會辦醫療機構床位數和診療服務量均占總量30%左右。主要通過以下4個方面來提高:
第一,行政審批手續簡化了: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全面清理、取消各種不合理的前置審批事項,簡化審批流程;二是下放審批權限,除涉境外(含港澳臺)資本等省管權限的社會辦醫療機構設置審批按規定保留在省級衛生計生(中醫藥)部門外,其他社會辦醫療機構實行屬地化審批管理;三是取消逐級申請、逐級審批,申請人直接向審批機關提交申請。
第二:醫生可以在藥店開診所,方案在機構準入方面進一步放寬條件。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允許醫師在符合條件的藥店開辦診所。
第三,醫生多點自由執業“不用審批只要報備”。《方案》明確指出,積極鼓勵醫療機構建立全職和兼職聘用制度,鼓勵兼職執業醫師開辦診所、中醫館、中醫坐堂醫診所,鼓勵兼職執業護士開辦護理機構。在全省范圍內實行所有類別的醫師及護士第一執業地點報備制、省域注冊制、多點執業注冊網絡備案制。
第四,醫療用地將享受優惠。允許社會力量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和現有空閑用房按規定設置醫療機構。對利用存量建設用地舉辦社會辦醫療,涉及劃撥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租賃)或轉讓的,允許在符合城鄉規劃的前提下,補繳土地出讓金(租金),辦理協議出讓或租賃手續。
廈門政策補貼力度大:補助5年
而廈門的利好政策,頒布的時間是2015年9月,也就是在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后的第三個月。將社會辦醫納入規劃范圍,全省各地在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和調整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中都要為社會資本辦醫留出足夠空間,優先滿足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需求。
當然,在加快推進社會辦醫的過程中,醫療服務行為監管也會同時加強,以切實維護醫療秩序,推動行業自律和醫德醫風建設。
針對社會辦醫“進入難”的問題,福建省此次專門出臺新政策予以“松綁”。根據《意見》,我省進一步放寬社會辦醫的準入范圍,醫院的舉辦主體、服務領域、大型醫療設備配置等要求也進一步放寬,政府還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
據福建省醫改辦主任賴詩卿介紹:全省各地的醫療機構規劃將有所調整,切實將社會辦醫納入規劃范圍并向社會公開,取消社會辦醫具體數量、地點限制和間距要求,進一步降低門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控制公立醫院發展規模。
與此同時,衛生行政部門將下放各類醫療機構審批權限,將499張床位以下醫療機構設置審批權限下放至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進一步縮短審批時限,并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審批條件。
人才匱乏是社會辦醫發展壯大和服務水平提高的主要制約因素。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我省將支持非公立醫療機構引進和培養人才,允許醫師多點執業,為非公立醫療機構人才流動提供支持;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引進新技術、開展新項目,在職稱評定、科研課題、重點專科建設、參加行業協會等方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2015年6月,廈門市出臺關于扶持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政策,明確提出對社會資本在廈舉辦的醫療機構,給予床位補助、運營補助、專項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的財政補助,政策有效期為五年。另外,廈門市擬在島外環東海域、海滄等地規劃建設醫療產業園區,引進高端醫療機構入駐。
截至到2016年3月,全市社會辦醫療機構開放床位占全市總量18%,診療服務人次占全市總量16.53%,出院人次占全市總量的20.72%,形成了所有制形式多樣、公立醫院與社會醫療機構錯位發展,專科特色強的局面。
雖然各地的利好政策沒有一一羅列,但是可以想象:以后申請社會辦醫一定會比現在更便捷,創業者也將繼續為健康中國,改善醫療水平,一直奮斗不息。(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