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北京市人社局發布《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與舊版目錄相比,新版藥品目錄新增醫保藥品476種,藥品品種達2986種,適用于北京市全體城鎮職工、城鄉居民等參保人員,以及各級各類定點醫療機構。
新版藥品目錄將于今年4月1日起實施。北京市人社局介紹,新版藥品目錄實施后,預計年均為參保人員減輕醫藥費負擔超5億元。
據記者了解,新版醫保藥品目錄納入了國家新版醫保藥品目錄內收載的藥品和國家組織談判的36種藥品。與上一版醫保藥品目錄相比,新版目錄共增加476種新藥(不含劑型),醫保藥品品種由現在的2510種增加到2986種,其中西藥1567種,中藥1419種。
新增的藥品主要是抗腫瘤新特藥、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藥品以及兒童用藥等,如伊馬替尼、吉非替尼、曲妥珠單抗、利拉魯肽、尼可地爾、小兒肺熱清顆粒等。
從2017年9月1日起,北京市就已將國家新版藥品目錄增加的藥品和36種國家談判藥品全部納入了醫保報銷范圍,并同步調整和增加了門診特殊病病種和報銷范圍。截至今年1月底,僅該項措施就已為參保人員減輕醫藥費用負擔1.2億元。
按病種付費嚴控費用上漲
人社部近日公布了醫療保險按病種付費病種推薦目錄,130種疾病被列入目錄。按照要求,各地應確定不少于100個病種開展按病種付費。其實,早在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衛生部就已經推進開展按病種收費方式改革試點。
目前,北京實行“按病種付費”已有7年時間,此次醫保目錄更新,雖然多種新藥入選,但恐怕難以獲得更大的市場增長空間。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介紹,以按病種支付為主要的支付方式,比如一旦診斷出來是闌尾炎,給定一個固定的價位,可能是國家或地區治療闌尾炎平均的成本,那么醫院要控制成本,如果多開藥多做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就會增加成本,賺的就少了。
當前,“按病種付費”的最大好處則是有利于醫保控費。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醫療保障研究室副研究員向國春表示,“按項目付費”醫院有多開藥的動力,醫保花的錢就會多;而“按病種付費”則可以起到一個疾病在醫保支付的“總量控制”。
據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市衛生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2011年7月發布的《關于開展按病種分組付費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6所醫院,試點第一批按病種分組付費(DRGs)工作。
這種命名為DRGs的分組付費方法,全稱為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診斷相關分類),目前,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這種付費方式。
據記者了解,目前,北京市按病種分組付費制啟動后,對于參加城鎮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的人員,該病種的定額費用,由參保人員和醫保基金共同支付。參保人員需支付的費用包括三部分,即住院起付線以下費用、封頂線以上費用、起付線與封頂線之間需要個人按比例負擔的費用。醫保基金支付的是病種分組的定額標準(上一年同一病組的社會平均醫療費用)與參保人員所支付醫保相關費用的差額部分。
DRG支付降醫療成本,
醫保藥品市場恐難擴容
近些年來,由于醫院收入、醫生的個人收入與醫療服務費用掛鉤,不管是醫生還是醫院,都沒有主動減少處方、減少檢查、減少患者住院日的動力。而這也直接導致了醫保支出激增、醫保基金運行風險加大,全國醫保費用支出連續多年超過兩位數增長,部分年份竟然超過30%。
北京市醫保支付壓力較大,其推動“按病種付費”的初衷,是為抑制過度用藥和“小病開大藥方”的現象。
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為例計算個人支付費用,以病組“頸動脈及顱內血管內手術”為例,定額標準為64426元,如患者本次住院實際發生費用為60000元,低于定額標準,為不增加患者負擔,實行按病種分組(DRGs)付費后,對患者的起付線以及按政策分擔比例均按60000元計算,而不按64426元計算,其4426元的差額費用由醫保基金支付醫院。如果費用高于定額標準的話,則按定額標準計算付費。
DGRs在實際應用中也被證實確實有效:北醫三院、北大人民醫院等北京6家大型三甲醫院DRGs支付試點中,選擇了108個病組,業內人士稱,實行DRGs后108個病組的醫療成本支出平均下降19%。(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