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限抗令”和大輸液監管政策的不斷升級,大輸液行業的重組與洗牌進入巨頭搏殺。
▍科倫藥業并購石四藥股權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是世衛組織提倡的醫學基本原則,但在我國每年人均輸液8瓶/袋,是國際上2.5到3.3瓶/袋的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
8月份賽柏藍發布的《輸液監管限制升級,行業洗牌或加劇》一文中就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大輸液行業面臨洗牌,大輸液企業之間的并購將會加劇,市場集中度會逐步提高。
昨日(20日),我國輸液巨頭科倫藥業發布公告稱,已購買港股石四藥集團5.71億股,約占企業總股本的20.0497%,并參與石四藥的經營管理。
這是我國大輸液巨頭之間的首次明確并購。此前,其實科倫藥業和石四藥集團及其之前的利君制藥均有相關的并購意向,但遭到港交所的否決。在2015年開始,不斷加大對石四藥集團股份的增持,至今已經超過了20%。
▍多省發文,輸液限制升級,市場增速放緩
各地相關監管政策不斷升級
大輸液的限用從“限抗令”開始顯現,因為絕大部分抗生素需要大輸液作為溶媒。
而后明確是在在2014年安徽省衛計委公布了“53種不需要輸液疾病清單”,后續多地如福建三明、云南個舊、新疆烏魯木齊等區域有個別醫院均發布了門診輸液相關的監管政策。
2015年江蘇省衛生計生委辦公室《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通知的通知》,要求加強輸液監管,涉江蘇省內醫院460家左右。
今年7月底,廣東省衛計委正式發文《關于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靜脈輸液管理的通知》,由于對于大輸液的管理和限制更為嚴格、涉及面更廣,因此在醫藥圈引起了強大的反響。
市場增速放緩
各地不斷升級的大輸液監管政策和措施,在我國大輸液終端市場上也有所反應。
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大容量注射液的生產企業有400多家,大輸液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100億元。
根據天圣制藥IPO招股書,我國大輸液市場銷售額也由2011年的709.47億元上升至2015年的1,151.4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2.87%,2015年及以前增長還是較為穩定的,均在10%以上。筆者預計2016年該市場增速在7-8%,市場規模已經摸到1200億元的關口。
▍二者并購,各取所需
大輸液巨頭之間聯合,應與雙方企業想通過資源整合,達成規模效益,提升利潤、應對不斷升級大輸液限用政策和措施有關;而石四藥集團則想將業務重點轉向非輸液藥品市場。
一邊廂,科倫藥業是我國大輸液市場的龍頭企業,從市場終端來看,約占我國輸液市場15%左右的市場份額。
從企業銷售收入來看,2016年科倫藥業大輸液板塊營業收入已突破60億元,占整個企業銷售收入的7成以上,但其增速僅為1.35%;根據2017年半年報顯示,企業大輸液板塊半年收入近32億元,增長速度雖有所上升,但仍不到10個百分點。
另一邊廂,石家莊四藥雖是我國另一家以輸液為主營業務的制藥企業之一,直立軟袋、雙軟管及雙硬管標準軟袋、軟袋沖洗液是企業的優勢品種。但是,石四藥集團在近年來加強發展企業非輸液業務的意圖和動作明顯。
石四藥集團近年來的并購均以非輸液企業作為并購標的。更明確的是在今年3月29日2016年度全年業績的發布會上,石四藥執行董事王憲軍指出,兩年前開始隨著各地限制輸液政策與措施的不斷升級,大輸液市場已經飽和,明確表示未來在大輸液市場不會有并購,大輸液是規模性產品,但不會放棄并購其他互補產品的機會。
可見,科倫藥業和石四藥集團的股權并購是郎情妾意,你儂我儂了。
▍大輸液企業轉型升級,行業洗牌正式開始了!
從各地針對大輸液監管政策動態來看,越來越嚴格的限制是必然趨勢。因為用藥安全角度來講,過度輸液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具有危害,應當對濫用進行監管和遏制。
但反觀另外一方面,我國大輸液行業實質上呈現結構性產能過剩。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大輸液產品60%至70%仍主要集中在低端普通輸液領域,高端產品如透析液、腸內腸外新型營養液、治療型輸液等品種的產量很少,臨床上這類輸液還是以進口為主。
科倫藥業購買石四藥股權絕對不是僅僅作為財務投資,因為從公告也可以看出端倪,科倫藥業根據相關法規可以向企業推薦董事人選,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石四藥是一家以相對高級的直立式軟袋輸液為主,而科倫藥業雖然是我國大輸液市場的龍頭,但是仍以相對中低端的玻璃瓶、普通袋裝輸液為主。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科倫藥業大輸液市場份額約在15%左右,而華潤雙鶴、石四藥集團、辰欣藥業、山東齊都藥業等企業的市場份額在3%-5%之間。通過本次并購,科倫藥業的市場領先地位有望加強。
筆者認為,科倫藥業并購石四藥股權僅僅是拉開了大輸液市場并購及轉型升級的序幕,行業洗牌才開始而已,通過兼并重組及淘汰落后企業,市場集中度將會大幅提高。(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