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于7月20日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AI)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而作為人工智能技術最大的應用場景之一,醫療健康領域已經成為AI市場競爭的焦點。
AI醫療已經成為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又一個風口,然而一個事實是,有效數據不足成為掣肘AI醫療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11月15日,大唐網絡有限公司總裁楊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AI醫療市場面臨有效數據供給不足問題。記者注意到,目前正有越來越多的醫療云產品通過對細分疾病領域的切入搶占AI醫療市場。
有效數據不足掣肘AI醫療
隨著相關政策在2017年相繼落地,AI醫療已經成為人工智能落地的又一個風口。根據設想,AI醫療不僅可以幫助醫生解決“看片子”等重復性工作問題,提高效率,降低誤診;還可以做“醫生助手”,通過深度學習醫療專家的知識和經驗,降低醫生知識差異,提高精確診斷水平;甚至AI醫療的未來理想是用機器給人看病,取代醫生,升級醫療。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AI醫療所有的前景設想都建立在醫療大數據充分的采集、存儲和處理能力之上。但是目前,有效數據的不足成為掣肘AI醫療的重要因素之一。
楊勇告訴記者,作為支撐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資料,經過清洗、結構化調整、脫敏的數據至關重要。但是目前,雖然從醫院等源頭產生的原始數據數量巨大,其實真正的有效化數據面臨供給不足問題。
在本月由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大唐網絡與零氪科技三方主辦的“中國醫療云”發布會上,零氪科技CEO張天澤告訴記者,患者數據脫敏、離院數據安全,以及得到使用場景的充分授權,是目前“位于原始數據和人工智能中間層”的醫療云運營企業需要解決的三個主要問題。
細分疾病領域引“醫療云”搶占
據了解,在分級診療進程中,云計算作為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共享途徑,可以為醫療機構實現資源互通、協作及共享創造更為高效的信息平臺。目前,阿里巴巴、華為等國內科技公司巨頭企業均由推出相關醫療云產品。
張天澤表示,醫療數據與云計算的結合會使得三方受益:第一是臨床醫生和醫者;第二是醫療企業和整個醫療產業,真正有效的功能性主導藥物的生產,需要以大量臨床數據作為支持;第三就是醫療的支付方,金融工具介入醫療領域也需要大數據的支撐。
目前,中國的智慧醫療產業還未形成成熟的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醫療云運營商選擇以細分疾病領域為切口,搶占相關市場,而其中基因疾病領域頗受關注。
張天澤在“中國醫療云”發布會現場告訴記者,由于根據國家相關機構要求,國內基因數據不能夠出境。如何使得中國基因數據在境內得到有效的存儲、計算與應用,為行業提供基層通用能力,頗受醫療云運營企業的關注。(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