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國家食藥總局辦公廳公開征求《關于“放管服”改革涉及的規范性文件清理結果的公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決定修改2個文件,廢止7個文件。在決定廢止的7個文件中就包括國食藥監人〔2003〕298號文印發的《執業藥師繼續教育管理暫行辦法》。
看到這一行將廢止的“繼續教育”法規,筆者聯想最近某地開展的醫務人員繼續教育,發了一條微博:三天培訓,收費400,因為要晉級,必須要參加“我”的培訓獲得學分證。這樣的強迫性繼續教育是否也該休矣?!立即引發了網友廣泛關注,紛紛吐槽!其中備受注目的一條是“學分,是一種赤裸裸的權錢交易”。那么,當前針對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到底存在什么問題呢?
繼續醫學教育的必要性
不可否認,繼續教育很有必要非常重要。一個人不可能僅僅通過十幾年的學校學習就掌握一輩子需要的知識和本領。何況,如今,已經是全球知識大爆炸時代,知識的不斷更新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終身學習、學習性社會才符合現代社會的特征。
1979年5月,我國派代表參加第一屆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大會,標志著我國正式引入現代意義上的繼續教育理念。
1995年,當時的人事部頒布《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標志著我國繼續教育的開展進入有機構、有人員、有法規。
2007年,當時的人事部會同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下發了《關于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新時期繼續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主要內容。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發展繼續教育,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在正在召開的黨的會議報告中也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
而醫學作為更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繼續教育顯然更加重要和必要。所謂繼續醫學教育是指完成基礎醫學教育和畢業后醫學教育之后進行的在職進修教育。其目的使在職醫療衛生技術人員不斷學習同本專業有關的新知識、新技術,跟上醫學科學的發展。這一點,誰也不會否認。但現實情況是,我們所實施的繼續醫學教育已經偏離了本來的航道,變了味兒。
目前我國繼續醫學教育體制的弊端和亂象
一是繼續教育形式相對單一。大部分繼續醫學教育都僅僅只是外出參加學習班、培訓班或長短期進修,對在職在崗學習缺乏一整套認定方法。
二是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廣泛、培養模式普教化。實施繼續醫學教育模式和學校教育一樣,講大課、滿堂灌。
三是將繼續教育與職稱晉升掛鉤,形成了備受詬病的“強迫式”繼續教育模式,太過于功利。正如網友在回應“培訓”微博所言:
我是醫生,11月份要參加XX舉辦的繼續教育了,不參加不行。
是呀,和論文發表一樣,是一條產業鏈。
終于夠了(學分),過程也是心酸。
多少人指這個吃飯呢,奶酪太大了。
在當下職稱晉升過程中除了外語、論文論著之外,還有一顆毒瘤就是學分,一些權力部門已經將其變成撈錢的工具,必須高度警惕!要說好,直接廢除疾病纏身的職稱晉升制度,也許一切就解決了!
對繼續醫學教育的幾點建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看看國外的繼續教育都是怎么做的呢?
1906年,施奈德教授提出并在辛辛納提大學工程系實施了“學工交替”培養模式,標志著美國繼續教育“合作計劃”的開始,后來發展為經典的“合作教育”模式。這一模式包括“課程整合”、“工作經驗派生的學習”、“支持基地的養成”、“學習經驗的邏輯組織和協調”4個維度,將相關的生產性工作經驗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培養課程與職業要求相一致,重視工作經驗的學習培養,教育機構與學生、雇主構成各負其責的集合體,具有“官方認可”、“有償性”、“體驗式學習”、“社會整合”等特征。該模式,既為生產提供人才,又能收到來自政府與社會各界多元支持。
1956年,日本政府公布了通產省審議通過的“產學協作教育制度”,1959年經濟同友會提出設立“產學協作中心”,為日本的產學合作奠定基礎。主要的產學合作方式包括,雙(三)結合、巡回指導、委托培養、集體入學等。
英國的繼續教育強調以人為本,結合職業能力要求,組織學生在校與在企業等場所學習,構成了特色的“工學交替”模式,使受教育者的身份在“學生”與“員工”之間反復交替,分別接受“教師”與“師傅”的指導與實踐。具有特征包括:重視能力培養;將學習、教學、實踐融為一體;企業專家進入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企業專家作為課程負責人等。
結合外國繼續教育的簡要分析,筆者建議:
一是創新繼續醫學教育形式。將繼續醫學教育融入日常業務工作中,在臨床醫師隊伍中遴選一批具有醫教能力的繼續醫學教育專家型師資隊伍,而且要有政府補助。同時將目前已經建立起來的單位內部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獲得更高層次的政府認可。
二是改革繼續教育模式。切實落實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建立目標明確,方式方法靈活的繼續醫學教育模式。不要僅僅認為,學習就是聽課看書,正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三是創建一種讓人自己覺得要學習,工作需要學習,不學習不行的體制機制,不要簡單地將繼續教育僅僅與職稱晉升掛鉤,徹底廢除“強迫式”繼續教育模式。也就是最新報告所講的“建立學習性社會”,學習性組織。這也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想中的繼續醫學教育。(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