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時間,1.86倍的市場增長,是美國醫療影像診斷市場的縮影。
援引國金證券數據,從2009 年到 2015 年,美國醫療影像診斷市場從 46.6 億美元擴張到 87.1 億美元。其中,40%的市場貢獻來自于獨立影像中心。
與此同時,國內包括獨立影像中心在內的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迎來發展黃金期。
8月10日,國家衛計委宣布,將在已批準的5類獨立設置醫療機構類別基礎上,再新增5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類別。至此,共計10類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被納入社會投資領域。
已批準5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類別包括: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寧療護中心。新增5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類別包括: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消毒供應中心、中小型眼科醫院、健康體檢中心。
上述10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行業現狀如何?市場空間有多大?競爭優勢與業務協同前景是否明晰?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基于此,健康界將聚焦該話題,開展系列專題報道,帶您摸清門道、看清方向。
政策:拓寬社會辦醫渠道,促進分級診療
獨立設置醫療機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是獨立法人單位,獨立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援引國家衛計委的公開數據,截至2016年5月底,北京、上海等22個省份共設置323家醫學檢驗實驗室(社會辦309家,占95.7%),共完成醫學檢驗4.6億例次;北京、浙江、江西3個省份共設置6家病理診斷中心(社會辦4家,占66.7%),共完成病理診斷205萬例次;上海、浙江、江西等5個省份設置9家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社會辦8家,占88.9%);山東、河北、江西等5個省份共設置57家血液凈化機構(社會辦比例100%),完成血液凈化24.7萬例次,患者血液透析平均費用降低17.3%。
根據各地試點工作取得的成績和積累的經驗,國家衛計委自2016年下半年起,相繼印發4類獨立設置醫療機構的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其中,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由市級及以上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設置審批,血液凈化機構須由省級及以上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設置審批。
2017年2月9日,國家衛計委發布《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及管理規范(試行)》和《安寧療護實踐指南(試行)》,明確安寧療護中心是通過控制痛苦和不適癥狀,為疾病終末期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等服務,以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離世的醫療機構。
2017年2月28日,國家衛計委發布《關于修改<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國家衛生計生委令第12號),確定增加“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寧療護中心”5類醫療機構類別。
時隔近六個月,到8月10日,國家衛計委宣布新增5類獨立設置醫療機構類別,具體細則仍在制定中。
路徑:協同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服務基層
政策鼓勵之下,尋求適合的發展路徑才是關鍵。
關于路徑,國家衛計委指明了方向,即:連鎖化、集團化發展,與區域內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建立協作關系,為區域內基層醫療機構提供服務。這一戰略性指引實際上明確了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關于發展定位的3個問題:發展方向,合作伙伴,服務對象。
在發展方向上,通過連鎖化、集團化的規模發展,構建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與服務模式,不僅能夠形成技術發展優勢,提高抗風險能力,還具有價格采購優勢,并有利于數據積累、傳輸和挖掘,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以血液透析中心為例,費森尤斯(Fresenius Medical Care,FMC)作為全球血透行業的領頭羊,除經營門診透析中心外,還研發制造全產線的血透產品。這種“一條龍”模式使競爭對手望塵莫及。參照其2016年年報,截至2016年底,FMC的透析產品應用已遍及全球120個國家,且其在全球45個國家共布局3624家透析診所,2016年全年為30.8萬透析患者提供4650萬人次透析治療。
資料來源:Fresenius Medical Care annualreport of 2016
在合作伙伴上,與區域內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建立協作關系,既可為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又能以強大的醫療服務能力,為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患者安全保駕護航;更能對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和服務能力進行監督。
仍以血液透析中心為例。國家衛計委明確要求:第一,血透中心10公里范圍內必須有具備急性并發癥救治能力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并與其簽訂血液透析急性并發癥患者救治的醫療服務協議,建立綠色通道,保障轉診暢通;第二,血透中心應當與區域內至少一家具有血液透析慢性并發癥診治能力的三級綜合醫院建立協作關系,與其簽訂血液透析慢性并發癥患者診治的醫療服務協議,開辟綠色通道,建立雙向轉診通道。此規定一方面凸顯國家對第三方血液透析中心的高標準和嚴要求,一方面也體現大型公立綜合醫院對于第三方獨立血液透析中心的能力補充和安全保障意義。
在服務對象上,面向基層一方面符合推進分級診療的改革初衷,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基層市場需求量龐大的考慮。相比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擁有的高效、高質、低成本等優勢,基層醫療機構通常不會再自建檢驗科、影像科等輔助科室。
正如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所言,基層醫療機構數量極為龐大,不可能要求所有醫療機構都開設檢驗、影像、病理等科室,原因在于專業人員不夠且醫療質量很難保證。比如,對于基因檢測等高端檢驗技術,每家醫院的業務量一般不會太多。因此,設置第三方獨立檢驗機構,將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也更便于把控質量。焦雅輝舉例稱,香港寫字樓里一般會有很多診所,但患者檢查會去第三方機構,大家共享醫療技術上的資源。
市場: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大有可為
從目前的市場份額來看,公立醫院仍處于絕對強勢地位,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力量較弱。不過,有分析認為,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市場正呈現出市場集中度低、行業整合需求較大、亟需龍頭企業引領的局面。
以健康體檢中心為例。援引《2016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數據,2015年我國參加健康檢查的人數為3.85億,僅占當時全國總人口數的27.98%,卻形成了940億的市場規模,可見市場潛力巨大。而這940億的市場規模中,大約5000家公立醫院的體檢服務占據82.6%的市場,第三方體檢機構僅有17.4%的市場份額。在第三方體檢市場中,美年健康收購慈銘體檢后,穩坐第三方體檢市場龍頭交椅。而且,根據矽亞投資數據顯示,美年健康與愛康國賓兩大行業巨頭,只占第三方體檢市場36.2%的份額,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數據來源:美年健康年報
再來看看血液透析中心。根據《中國衛生發展綠皮書》,目前我國血透市場規模約為225億。如果比照發達國家水準,還有1200億的市場成長空間。而東方證券的研究報告則顯示,目前國內約有3637家血透中心,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醫院。對于我國龐大的患者人群來說,現有血透中心嚴重供不應求。廣闊的市場空間亟待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開拓。
全國血透患者數量分布 數據來源:CNRDS
在醫學檢驗實驗室方面,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在中國醫學檢驗市場占比約為3%,上升空間巨大。在第三方醫學檢驗市場中,現有的四家龍頭企業占據75%以上的市場份額。它們分別是:迪安診斷、金域檢驗、艾迪康、達安基因。其中,迪安診斷和金域檢驗近幾年的成長速度極快,營業額擁有超過30%的年增長率。
數據來源:金域檢驗年報
在巨大的市場潛力背后,還可看到相應業務類別全產業鏈的變化。例如,隨著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蓬勃發展,相關醫械產品面對的市場環境也要大變。營利性的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或將取代公立醫療機構,成為重要的終端購買力量。
歸而言之,及早認清政策方向,縝密進行戰略布局,對于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發展尤顯重要。(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