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已過,又到了看各家藥企財報的日子。跨國巨頭們的銷售業績受業務組合、新藥上市、成熟藥品的市場策略、并購重組、競爭對手等多重因素影響,直觀反映在每一階段的營業額和增長率上。
縱觀2017上半年成績單,一方面,大多數藥企業績增長平平,增長率僅為個位數;輝瑞、吉利德、阿斯利康成績下滑,后兩家降幅超過兩位數。
另一方面,一部分增長主要靠新藥驅動,如羅氏的Tecentriq、多發性硬化癥新藥Ocrevus;諾華單抗藥物Cosentyx、乳腺癌新藥Kisqali等。一些藥物在新興市場的上市和推廣也起到了業績提振作用,如輝瑞的肺炎疫苗Prevnar在華獲批上市,上半年新興市場貢獻了4%的增長;默沙東的宮頸癌疫苗Gardasil在上半年有近30%的增長,主要靠來自亞太地區和巴西市場的拉動。
Evaluate Pharma今年6月發布的報告《World Preview 2017, Outlook to 2022》預測,截至2022年,全球處方藥銷售量將以強勁的6.5%(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至1.06萬億美元;藥品方面,2022年艾伯維的修美樂將以159.01億美元的銷售額坐穩“藥王”位子,孤兒藥品銷售額將增長32%;而隨著生物仿制藥的出現,其1940億美元的銷售帶來的風險,可能是第二個專利懸崖時代來臨的標志。
增長乏力
強生7月18日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業績,以總營收366.05億美元排在全球首位,同比增長1.8%。三大業務板塊處方藥、消費者保健及醫療器械分別貢獻了168.80、67.06和130.19億美元。
上半年,強生完成了對罕見病藥物公司愛可泰隆Actelion 300億美元的并購交易。愛可泰隆于1997年12月成立于瑞士,2000年在瑞士證券交易所IPO,以罕見病藥物發家,特別是在肺動脈高壓領域有多款成熟產品。
這筆交易完成后,強生獲得Actelion旗下的Tracleer、Opsumit和Uptravi等治療肺動脈高壓的藥物產品組合。根據2016年Actelion財報,上述三個藥物的年銷售額分別為10.2億、8.31億、2.45億瑞士法郎,總銷售額為24.12億瑞士法郎。強生由此將全年收入預期調增至758億-761億美元。
第二至五名的羅氏、輝瑞、諾華和賽諾菲在上半年跨入了200億美元“俱樂部”。
羅氏7月27日發布的財報顯示,羅氏集團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55.7億瑞士法郎(約合49.2億歐元),同比增長2%;營業額263.4億瑞郎,同比增長5%;其中醫藥銷售額205.2億瑞郎,同比增長5%;診斷銷售額58.2億瑞郎,同比增長5%。
羅氏集團總裁塞文林·施瓦恩Severin Schwan表示,通過新產品投放市場,制藥和診斷部門雙雙取得了好業績。特別是成功投放市場的治療兩種形式多發性硬化癥的Ocrevus受到歡迎。根據上半年業績,羅氏集團修訂并提高了全年的銷售增長率。
輝瑞上半年總收入256.75億美元,同比下滑2%。輝瑞產品線雖然十分豐富,但表現較好的產品主要是抗凝血藥物Eliquis(51%)、乳腺癌藥物Ibrance(63%)、類風濕關節炎藥物Xeljanz(42%)。
對于輝瑞上半年業績,輝瑞CEO Ian Read表示,符合預期而且對產品管線比較樂觀,“未來5年將有25-30個新藥獲批上市,其中15個新藥有成為重磅炸彈的潛力,而且這15個新藥有一半能在2020年前獲批。輝瑞未來的策略仍是最大化地利用市場機會,同時全力推進管線產品研發進展和管控好公司成本。”
諾華上半年營收238億美元,增幅1%。其中,仿制藥業務部門Sandoz凈收入49億美元(-2%),眼科業務部門Alcon凈收入19億美元(+2%)。諾華在新興市場表現優異,其中中國市場取得了10%的增長。
最近諾華最風光的要數其CAR-T療法CTL-019獲得FDA腫瘤藥物專家咨詢委員10:0一致推薦批準,用于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兒童、青少年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甩開業內另外兩家巨頭Kite Pharma和JUNO先行上市幾無懸念。
其他增長幅度較大的如艾伯維,上半年營收134.82億美元,同比增長8.6%,其業績增長主要靠明星產品修美樂Humira和依魯替尼Imbruvica,上半年分別貢獻了88.34(14.3%)億美元和11.77(43.6%)億美元。
自2012年接棒波立維之后,至2016年,修美樂已經連續五年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生物制劑,并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全球銷售額達160.78億美元。Evaluate Pharma預測,2022年修美樂仍是“藥王”。
榜單上最打眼的增幅來自于勃林格殷格翰(BI),其上半年銷售額達92億歐元,經匯率調整后增長率達24%,負責財務的執行董事會成員Simone Menne表示:“增長主要得益于對梅里亞動物保健業務的整合,公司在動物保健領域的凈銷售額增長三倍多。”
另外在醫療器械方面,GPS(GE、飛利浦、西門子)三巨頭依舊強勢,醫療業務營收排名分別為GE(89.9億美元)、飛利浦(81.65億歐元)、西門子(67.23億歐元),增幅在2~3%。
雅培收益雖不如上述三家,但其二季度醫療器械板塊銷售表現亮眼,全球銷售額達26億美元,同比增長3.2%。其中,與糖尿病護理業務相關的產品銷售同比增長25%。雅培與圣猶達醫療的合并,使其在神經調控領域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在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等重要市場的推動下,雅培二季度藥品業務的全球銷售額達到10億美元,同比增長3.5%;診斷業務銷售額13億美元,同比增長5.4%。
創新藥物是主流
對于各大跨國藥企來說,“新藥研發、銷售策略以及并購、充實產品線都對榜單變化存在影響。相較來說,由于新藥上市有一定的時間跨度,短時間內并購對于提高銷售額有比較直接的作用。”吉凱基因研發總監袁紀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外,抗腫瘤藥和免疫藥物市場越來越大,針對細分市場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根據Evaluate Pharma的預測,2022年,諾華、輝瑞和羅氏將會是全球處方藥銷售額前三強。其中,創新藥、腫瘤領域仍然是2016-2022年度銷售額最大的治療區域(12.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生物制劑將在2020年之前貢獻TOP100產品52%的銷售份額。
TOP15腫瘤藥在2022年合計可以實現近90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而新基(Celgene)針對多發性骨髓瘤、套細胞淋巴瘤等適應癥的來那度胺(Revlimid),將在2022年成為全球銷售額最高的腫瘤藥,達到141.9億美元。
縱觀各大藥企研發布局,在抗腫瘤藥和免疫藥物方面各有側重,競爭激烈。市場關注度較高的藥物包括:BMS針對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NSCLC)等適應癥的Opdivo,默沙東旗下與其對打的產品Keytruda;強生Imbruvica依魯替尼;羅氏的Tecentriq為FDA首個批準用于治療膀胱癌的免疫藥物等。
以今年上半年成績來看,處方藥業務方面,強生增長較為強勢的藥品包括優特克單抗(17.3%)、利匹韋林(26.6%),腫瘤線上,BTK抑制劑依魯替尼和針對多發性骨髓瘤的daratumumab,增幅分別高達54.5%和165.1%。
羅氏一直被認為是腫瘤領域的領導者,但EP認為新基(Celgene)和諾華仍是這一領域有力的挑戰者。預計到2020年,Celgene(15%)和Shire(10%)的銷售收入增長最快。
研發方面,百健(Biogen)的aducanumab和強生的apalutamide預計是最有價值的研發項目;全球制藥研發支出預計在2022年增長2.4%至1810億美元,羅氏在2022年將成為藥劑研發最大的投資者。
細分領域,至2022年,諾和諾德仍將占有抗糖尿病市場較高份額;艾伯維則將主導抗風濕藥市場;GSK會在疫苗市場領先于默克和輝瑞,但輝瑞的肺炎球菌疫苗Prevnar13依然是最暢銷的疫苗產品;吉利德由于其艾滋病毒產品組合,仍將是抗病毒市場的領先企業。
腫瘤領域,Opdivo將與Revlimid爭奪世界上最暢銷的產品;但Keytruda將在2022年將Opdivo淘汰成為暢銷的PD-1/PD-L1產品,EP給出2022年兩者的銷售額預測分別為,Opdivo(99億美元)和Keytruda(95億美元)。(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