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一類很危險的疾病,而中風癥狀的復發則更為危險。其中心顫(心臟不正常的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引發再次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如果醫生能夠準確診斷心顫患者的癥狀,那么就能夠有效預防中風的發生。然而目前在臨床實踐中還難以做到。
如今,由來自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年的研究者們利用電子醫療記錄預測人們因心顫再次中風的風險。相關結果發表在《Cardiology》雜志上。該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生物醫學數據專業副教授Nigam Shah博士。
研究者們分析了斯坦福轉化研究綜合數據庫中包括的數千名中風患者的醫療數據。結果顯示,在總共9589名中風患者中,有5%曾被診斷出心顫癥狀。
研究者們此前已經開發出了一套成熟的數據處理流程,能夠對臨床的數據進行分析。利用該流程,作者們提取了臨床注釋以及標記,并且進行了歸類整理。其中包含了患者的一些生物醫學相關參數,包括年齡、體重等等。之后,通過比對這些數據以及患者是否被診斷患有心顫的數據,作者們總結出了7個相關的風險因素:年齡、肥胖程度、心臟衰竭、高血壓、冠心病、心臟波等等。
研究者們相信,他們的這套系統是一種簡單的,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再次中風風險的方法。如果能夠在臨床上得以應用,那么將會對中風患者提供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幫助。(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