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深圳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6-2020年)》鼓勵體制內醫生走向市場以“大尺度”給我們驚喜,今天剛剛公布的《深圳市區域衛生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又一次讓我們眼前一亮,一個突出的亮眼點就是《規劃》給政府和市場畫出了清晰的邊界。
《規劃》指出,要“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強化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責任,維護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性。全面推進醫療衛生行業開放式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推動社會力量辦醫與醫療資源結構調整、醫療服務模式變革、醫療行業創新驅動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
這一原則體現在“規劃目標”方面,就是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由3.4張增加到4.3張,如果到202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數預計達到1480萬人,那么深圳市總床位數要達到63640張,增加13320張。當然這一目標主要是基于深圳市醫療“資源總量相對不足”相對不足的現實所做出的。據《規劃》所述,深圳市201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3.4張,遠低于全國5.1張的平均水平和廣東省4.0張的平均水平,位列珠三角地區倒數第二,資源總量不足與需求快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
而增加的這13320張床位公立醫院僅由每千人2.7張增加到2.8張,增加0.1張,也就是只增加1480張,其余11840張都將留給社會辦醫。這就是在《規劃》中明確社會辦醫院床位數由每千人0.5提高到1.5。可以預見到2020年深圳社會辦醫院將呈現井噴式發展。
但是,從《規劃》里可以看到,深圳為了解決“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特別是“醫療資源相對集中在中心城區,原特區外醫院發展水平低,兒科、精神衛生科、腫瘤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資源緊缺,基層醫療服務資源區域布局不均衡,分級診療制度不完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不強,醫院與社康中心的分工協作機制不完善,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康中心資源閑置的問題并存”,又提出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均衡布局的戰略。計劃在全市各區域規劃建設學科門類齊全、衛生裝備精良、醫療人才集聚的區域醫療中心。重點依托市人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等建設17個片區的綜合區域醫療中心;依托市中醫院建設中醫區域醫療中心;依托市婦幼保健院、市兒童醫院等建設9個專科區域醫療中心。除此而外《規劃》還提出要推進基層醫療集團建設。以行政區、管理區或若干個街道為配置單元,在全市分片劃區、均衡布局10家以上基層醫療集團,由1家綜合醫院牽頭,若干家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以及醫院所屬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組成,還要“錯位配置”基層醫療集團內各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
這又為社會辦醫院增添了些許擔憂。因為這些姓“公”的醫療機構組建形成了密不透風的醫療網絡,社會辦醫院的市場又在哪里呢?
《規劃》給社會辦醫做出3點規劃:
一是從社會辦醫的“執業范圍”講,社會辦醫院可以提供基本醫療服務,與公立醫院形成有序競爭;可以提供高端服務,滿足非基本需求;可以提供康復、老年護理等緊缺服務,對公立醫院形成補充。
二是準入方面,開了三個“口子”。一個是進一步規范和簡化準入管理流程,取消社會力量辦醫的機構數量、等級、床位規模、選址距離限制,清理阻礙社會辦醫、多點執業、互聯網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等方面的隱性壁壘。第二個是全面推進醫師執業區域注冊,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形成政府辦醫療機構負責保基本、兜底線,社會辦醫重點供高端、促改革,基本和特需醫療相互補充、公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協同發展、競爭互補的良性發展格局。第三個是放開社會辦醫院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鼓勵社會力量開辦高水平三級醫院和專科醫院。按照10,000張病床的配置標準,為社會力量舉辦高水平醫院預留建設項目用地,同步預留診療科目設置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支持社會辦醫院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完善規劃布局和用地保障,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落實財稅價格政策,社會辦醫院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新增醫療資源優先考慮社會資本投資。
三是在發展方向上,《規劃》支持社會資本發展健康服務業,發展醫學檢驗檢查、健康體檢、健康管理、消毒供應、專業后勤等服務機構,提供老年護理、心理咨詢、口腔保健、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醫療健康服務。這一點,在資源配置一節里,也有論述:推進設置獨立的區域醫學檢驗機構、病理診斷機構、醫學影像檢查機構、消毒供應機構和血液凈化機構,實現區域資源共享。要預留規劃指標空間,確保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配置需求。門診部、中醫館、診所、中醫坐堂醫診所、醫務室、衛生所等機構的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實行市場調節的管理方式,同樣為社會辦醫留足了空間。*(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