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市場整體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血液制品行業則表現出了快速增長態勢。根據PDB樣本醫院數據庫統計,近五年血液制品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7.85%,高于行業水平,2016年樣本醫院血液制品市場達到42億元,同比增長21.25%,增速更遠高于行業水平。
與此同時,我們還發現,相比于行業總體增速趨緩,血液制品市場則出現了逐步加快的趨勢,血液制品市場無疑成為了新的增長亮點。
圖1 2012-2016樣本醫院血液制品銷售增長趨勢
市場總覽 新增長點的邏輯
01、監管嚴格、高壁壘
血液制品市場是一個受政策影響高、市場壁壘高的醫藥市場。
相比于其他領域產品,行業監管部門對血液制品行業的管理最為嚴格,目前全行業的28家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均于1998年以前整體通過了當時的GMP認證,是第一個全部通過GMP的細分領域。
同時,鑒于其嚴格的安全性要求以及關乎國計民生的特殊屬性,2000年以后國家就不再新增任何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并且對血液制品的原料來源單采血漿站的審批也非常嚴格。
此外,與中藥、化藥領域不同,血液制品國家實施了批簽發管理制度,要求在國內銷售的所有血液制品上市前每一批都需要在中檢院或者其指定的血液制品檢測機構進行批簽發檢測,合格才獲準上市銷售。
02、供不應求與倍增計劃
在行業監管嚴格的背后,國內長期存在血液制品供不應求的現狀。為了盡可能減少血液制品病毒風險,國內血漿蛋白采集僅能通過單采血漿采集方法,而不能通過回收血漿方式采集,此外漿站的數量和產漿能力與西方都有巨大差距。根據國際血漿治療協會(PPTA)的最新數據,2016年美國血漿采集量高達3.83萬噸,而國內2015年血漿采集量僅為5811噸,2016年血漿采集量預估在6800噸左右。
一方面國內每年采漿量僅有6800噸左右,另一方面國內血制品臨床需求的血漿量約為10000~13000噸。為了彌補該缺口,國內監管部門在放開人血白蛋白產品和重組凝血因子進口許可彌補現有市場緊缺的同時,原衛生部部長陳竺提出了“血液制品倍增計劃”,寄望通過較短時間快速提升國內血漿采集量。在倍增計劃的引導和激勵下,國內單采血漿站從2011年的146個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225個,采漿能力也普遍提升,采漿量從2011年的3857噸增加到2016年的6800噸左右,5年的時間基本實現倍增。但即便如此,現有的采漿量較市場需求還有較大差距,考慮到現有的市場需求和未來的提升空間,我們預測未來數年國內采漿量還有望再翻一番。
03、三大利好因素
在醫藥行業整體增速放緩,尤其是醫院市場增長乏力的背景下,血液制品領域有可能成為新的增長亮點,其影響因素至少有三點。
首先從臨床需求來看,血液制品市場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從人均用量來看,國內人均血制品使用量還顯著低于歐美,尤其是免疫球蛋白類產品和凝血因子類產品,根據PPTA下屬的MRB研究機構的統計報告,2014年北美人均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用量是中國的15.8倍和15.9倍,隨著產品供應量逐步得到保證,大量的臨床需求將得到釋放。
其次,2015年以前,國家血液制品采用的是嚴格的定價管理模式,大部分產品定價偏低,導致企業缺乏銷售動力,醫院血液制品使用嚴重短缺,大量患者不得不通過非正常途徑以國家定價數倍的價格購買血液制品。在2015年國家藥品價格放開后,大部分血液制品價格都有所提升,這有助于行業的正常發展,對患者而言,則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購買血液制品,產品品質得到保證,同時產品價格較黑市價格大幅降低。
第三,鑒于之前血液制品的短缺問題,醫保基本不涉及血液制品,但在2017年新版醫保目錄調整中,在大部分臨床用藥使用新增限制的背景下,血液制品的報銷品種和范圍缺大幅增加,這表明國家已經逐步支持血液制品的臨床使用,由于報銷范圍的擴大,更多的患者可以采用血液制品治療。
表1 主要血液制品的新舊版醫保目錄比較
“緊缺”轉“平衡”隱憂
當然,在擁有諸多利好因素的同時,血液制品市場也同樣存在一定隱憂。
首先,血液制品市場總體已從緊缺向平衡轉變,尤其是部分品種將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下,部分血液制品價格存在下行風險。不容忽視的是,在目前在招標掛網、醫聯體和二次議價等降價壓力的影響下,血液制品企業如何消化降價空間?
另一個問題是,即便血液制品存在大量的院外市場,白蛋白和靜丙兩個血液制品依然位居醫院用藥金額前列。而隨著價格恢復正常和醫保報銷,院外藥品使用有進一步向院內轉移的需求,但醫院卻面臨巨大的藥占比控制壓力,這將給血液制品的銷售帶來更大的挑戰,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因此,血液制品的銷售必然將從粗放式的銷售模式向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專業的學術推廣模式轉變。
聚焦品種 “四大家族”哪些具爆發潛質
1、人血白蛋白:醫院市場外資品種優勢擴大
人血白蛋白是臨床最常用的血液制品,該藥主要用于防止休克、降低顱內壓、治療高膽紅素血癥以及低蛋白血癥的治療,此外人血白蛋白在國內也廣泛用于營養支持。由于臨床應用廣泛,而國內供給不足,使得白蛋白是國內唯一獲準進口的血源性血液制品。
同時,由于跨國血液制品企業血漿采集成本低于國內且血漿利用度更高,導致白蛋白在歐美市場價格低于國內,這使得跨國血液巨頭有更大的意愿將白蛋白引入國內銷售,同時更低的供貨價格也使得進口產品在醫院市場有更強的競爭力。
在四大跨國血液制品企業的推動下,國內人血白蛋白醫院市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16年樣本醫院銷量達到23.13億元,同比增長14.6%,而進口白蛋白在醫院市場的占比從2015年的82.4%提升到2016年的84.7%。其中杰特貝林、Shire(已收購Baxalta)、基立福和奧克特琺瑪分別占據33.0%、25.7%、22.0%和3.8%,國內企業除泰邦外其他企業均未超過3%。
圖2 樣本醫院人血白蛋白2015-2016銷售分布
由于國內部分血液制品企業白蛋白院外銷售規模巨大,故樣本醫院數據僅能反映醫院市場差別。從總體市場來看,國內品種占比明顯提升。根據2015-2016年批簽發數據,2016年國內白蛋白供應占比為45%,較2015年還略微上升,這表明國內外血液制品企業白蛋白推廣重點有明顯差異化。
圖3 2016年白蛋白批簽發占比
2、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巨大潛力亟待釋放
根據MRB數據,2014年全球靜注人免疫球蛋白(靜丙)用量達到143.6噸,是1994年用量的19.4倍,到2020年預計靜丙全球用量將達到208.7噸。目前全球靜丙市場總額接近90億美元,占全球血液制品(不含重組產品)的44%,位居首位。不過,全球靜丙市場發展極不平衡,在歐美發達國家,靜丙每千人年均使用量普遍超過100g,而在國內靜丙人均用量尚不及十分之一。
根據樣本醫院數據庫,2016年靜丙在樣本醫院用藥金額為10.44億元,僅占血液制品市場的24.9%,近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7%。治療費用較高和基本不能醫保報銷是導致臨床應用受限的一個原因。本次醫保目錄調整大幅放開了報銷范圍,共有六類適應癥可以報銷,包括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川崎病、新生兒敗血癥和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需要指出的是,在歐美靜丙應用最廣泛的是神經領域自身免疫疾病,在美國靜丙神經科的應用占總體的40%以上,包括本次納入報銷范圍的格林巴利綜合征、重癥肌無力都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由于沒有進口廠家,因此靜丙的競爭相比于白蛋白有所緩和,在醫院市場,泰邦同樣占據了較大的份額,可見泰邦對于醫院終端的重視,此外華蘭生物、遠大蜀陽、上海萊士、中生系(2018年前,中生旗下的血液制品企業包括天壇生物、上海所、蘭州所、武漢所和貴州中泰都將并入天壇生物,規避同業競爭)和山西康寶在樣本醫院的市場份額也都超過5%。
在更反映產品市場供應的批簽發數據方面,2016年靜丙批簽發位居首位的是中生系,華蘭生物、泰邦和萊士的份額都達到15%。由于靜丙適應癥眾多,使用也較為復雜,因此專業學術推廣價值較大,部分醫院終端掌控能力強的企業無疑擁有先發優勢。
圖4 2016年樣本醫院靜丙市場分布
圖5 2016年靜丙批簽發占比
3、特異性人免疫球蛋白:期待新的產品上市
國內血液制品行業與跨國巨頭的差距并不單純是投漿量的差距,就單位血漿利潤率而言,國內血制品企業也顯著低于跨國巨頭,這與特異性人免疫球蛋白開發不足有極大關系。
從市場份額來看,特異性人免疫球蛋白產品(簡稱“特免產品”)在國內血液制品銷量占比僅為4%左右,國外則在7%以上。另一方面,國內上市銷售的特免產品僅有3類,包括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簡稱“破免”)、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簡稱“狂免”)和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簡稱“乙免”),而國外已上市的特免產品則有十余種。由于特免品種普遍比普通免疫球蛋白有更高的附加值,這使得跨國企業的單位血漿利潤率更高。
在樣本醫院市場,乙免的銷售額位居特免產品首位,2016年樣本醫院乙免銷量為0.97億元。從臨床應用角度,乙免主要用于乙肝病毒攜帶或感染產婦所生嬰兒的母嬰阻斷和乙肝相關性肝移植預防復發或新發HBV感染。不過,隨著乙肝疫苗的普及尤其是2002年以后國家將乙肝疫苗全面納入計劃免疫使得育齡期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攜帶者比例逐年降低,母嬰阻斷市場將趨于萎縮。另一方面,由于中國是乙肝大國,中國大量的肝移植都與乙肝感染有密切關系,如果不采用規范阻斷措施,肝移植后乙肝復發等風險巨大。對于乙肝相關性肝移植目前規范的病毒阻斷療法是乙免聯合核苷類藥物,隨著國內器官捐獻意識的提升,肝移植手術的增加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增加乙免的臨床應用。在市場競爭方面,乙免市場主要被遠大蜀陽占據,2016年遠大蜀陽乙免樣本醫院占比達70.5%,而在2016年乙免批簽發占比同樣位居首位。
狂免和破免是有所相似的兩個品種,分別主要用于狂犬病和破傷風的被動免疫預防,此外破免也可以用于破傷風的治療。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狂犬病和破傷風都將逐步得到控制,市場最終將趨于萎縮,但目前市場的現狀是大量指南或規范處置方案要求采用狂免和破免的人群均未采用規范的暴露后預防模式。以狂免為例,指南要求對于所有狂犬病三級暴露人群均需要采用狂免治療,但實際狂犬病三級暴露人群使用狂免的比例很低。另一個品種破免的問題是臨床上破傷風暴露預防依然主要采用有較高安全性風險的馬源產品,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使用比例較低。因此,從規范狂犬病暴露后規范處置和替換安全性欠佳的馬源狂犬病被動免疫制劑來考慮,兩個產品都有巨大的市場機會。
在樣本醫院市場狂免持續高速增長,這提示醫院市場狂犬病暴露后預防處置越來越規范,同時也提示狂免的市場已逐步從疾控口轉向醫院。2016年樣本醫院狂免銷售額為0.46億,同比增長54.5%,其中廣東雙林占據了40.0%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后的是泰邦和遠大蜀陽。
破免2016年樣本醫院銷售額達到0.52億,同比大幅增長202.9%,其中泰邦占據了44.3%的市場份額,之后是中生系和華蘭生物。
除了已上市的三類特免品種,多個特免品種正在國內開展研究,包括手足口病人免疫球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免疫球蛋白、巨細胞病毒人免疫球蛋白、甲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球蛋白、水痘病毒人免疫球蛋白、抗D人免疫球蛋白等,這些特免品種在特定疾病治療中具有卓越的療效,因此市場可期。
圖6 樣本醫院特免品種銷售情況
4、凝血因子類:重組產品值得期待
在西方發達國家,凝血因子類產品(含重組類)普遍占據血液制品市場超過40%以上的份額,其中重組產品占據更大的比例。歐美市場獲準上市的重組凝血因子類品種主要用于血友病的治療,包括重組凝血因子Ⅷ(rhFⅧ)、重組凝血因子Ⅸ(rhFⅨ)和重組凝血因子Ⅶa(rhFⅦa),此外還包括用于術中止血的重組凝血酶Recothrom。在全球重組凝血因子領域,主流的企業包括Shire、拜耳、輝瑞、諾和諾德、杰特貝林、奧克特琺瑪和Biogen等。
其中,新一代凝血因子產品已經實現不含人或動物蛋白且普遍通過生物工程如PEG實現長效化。臨床上凝血因子Ⅷ主要用于血友病中較為常見的甲型血友病,凝血因子Ⅸ用于較為罕見的乙型血友病,而凝血因子Ⅶa則更多用于出現抑制物的甲乙型血友病以及獲得性血友病。
目前國內上市的重組凝血因子產品包括Shire/百特的百因止(Advate,rhFⅧ)、拜耳的拜科奇(Kogenate,rhFⅧ)、輝瑞/惠氏的任捷(Xyntha,rhFⅧ)和貝賦(BeneFⅨ,rhFⅨ)以及諾和諾德的諾其(Novoseven,rhFⅦa),其中拜科奇在樣本醫院的銷售額達到1.76億元,占據了國內重組凝血因子的大部分市場。
一般觀點認為重組凝血因子有更低的病毒風險性,而血源凝血因子則更不易出現凝血因子抑制物,因此不管是重組還是血源凝血因子都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尤其是近年來凝血因子的病毒風險控制日益可靠。不過,國內獲批上市的血源凝血因子僅有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還處于臨床研究階段。國內獲批的血源凝血因子Ⅷ共有8個廠家,其中綠十字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樣本醫院銷售額為0.46億元。(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