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通知,國內各級各類公立醫院將于今年9月底前全部取消藥品加成。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記者在已經取消藥品加成的部分省份采訪發現,一些地方出現配套補償舉措不到位,導致公立醫院“自掏腰包”填缺口,取消藥品加成導致低價藥“招標死”等現象。
網民認為,“藥品零加成”政策不能單兵突進,在做好減法的同時,還需做好改革配套措施的加法,合理控制醫療服務收費的漲幅,通過提高公立醫院效率、降低運行成本,加大財政投入補上缺口。
打破“以藥養醫”
“醫改路漫漫,走到‘藥品零加成’這一步,堪稱攻堅之戰。多年來,藥價虛高、回扣泛濫等問題,始終是我國醫療痼疾。無論是為了遏止暗箱操作,打擊醫療腐敗,還是為了保障患者權益,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打破‘以藥養醫’,理順醫療秩序,勢在必行。”網民“屈旌”說。
不過,也有網民指出,取消藥品加成后,如果沒有合理的收入來源補償,醫院將陷入新的發展困境。
網民“野夫”剖析稱,“藥品零加成”觸動多方利益,這一政策旨在降低藥價,但如果沒有斬斷、捋順相關利益關系,難免出現“副作用”,譬如刺激藥企提價。
做好改革配套
網民表示,應謹防上述現象“蠶食”改革成果。既要做好“藥品零加成”減法,也要做好改革配套措施的加法,合理控制醫療服務收費的漲幅,通過提高公立醫院效率、降低運行成本,加大財政投入補上缺口。同時,應將患者滿意度納入醫療服務質量考核,政府根據考核結果進行補償,既可以避免部分醫院為掏財政荷包走上過度醫療的老路,也能有效預防醫院因包袱過重而降低服務質量。
網民“鞠實”指出,一取消藥品加成,一些醫院就虧損,說明了一些公立醫院并沒有在新一輪醫藥改革中找準自身定位,實施積極有效的節支開源等改革工作,依然陷入“以藥養醫”泥潭中難以自拔。而按照國家政策,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收入需要財政負擔一部分,提高醫療收費彌補一部分,還要醫院自我加強管理、增收節支一部分來補缺。這也需要激發和優化醫院的經營體制,也讓醫生、醫療服務更多地與市場對接。(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