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環境影響,2016年我國原料藥外貿全年呈先抑后揚的態勢,從季度數據看,前兩個季度的同比負增長被后兩個季度的同比正增長所緩解,這與我國政府不斷推出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政策措施有關。不過,因上半年降幅過大,全年原料藥進出口額仍錄得2.73%的同比負增長,金額為332.39億美元,同比收縮9.32億美元。原料藥進出口的減少使其在西藥貿易中的占比繼續萎縮至55.5%,反觀附加值較高的西藥制劑和生化藥,近兩年持續保持了4%以上不同程度的正增長,在西藥貿易中的占比持續擴大,這不失為我國推進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成果的一個側面印證。
出口:減價增量護增長,出口企業齊努力
2016年,我國原料藥出口保持量增價跌的態勢。出口數量再創新高,達827.24萬噸,同比增長13.04%;出口均價繼續下跌,同比跌幅達11.59%;數量增長驅動下,出口規模得以保持,金額為256.08億美元,同比僅微降0.06%。我國原料藥企業為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犧牲了價格,壓縮了利潤,增加了出口量,不可謂不努力,無奈依然難抵外貿環境低迷的影響。
我國原料藥大部分品類統一步調呈現量增價跌的出口態勢,既包括氨基酸類、激素類、頭孢菌素類、解熱鎮痛類等大宗原料藥,也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呼吸系統用藥等特色原料藥,其中氨基酸類和大環內酯類分別在出口數量猛增的驅動下,出口金額大增24%,前者谷氨酸、賴氨酸、蘇氨酸等各細分品種均有表現,后者靠紅霉素一力支撐;個別品類如青霉素類、四環素類,出口出現量價齊跌,前者主要細分品種阿莫西林三水酸和6-APA出口表現均不佳,后者四環素衍生物出口呈現頹勢;部分品類逆勢而起,呈現量價齊升的良好局面,如維生素類、磺胺類、麻醉用藥等,其中維生素類受產能收縮、原材料漲價影響,出口價格上漲超過10%,表現一枝獨秀。
我國原料藥出口市場格局基本保持穩定。亞洲依然是最大出口市場,2016年我出口到亞洲國家的原料藥達448.75萬噸,貨值119.94億美元,數量和金額占比分別為54.24%和46.84%,比例相比往年均有小幅上漲;對歐洲出口原料藥167.75萬噸,貨值73.49億美元,數量和金額占比分別為20.28%和28.70%,比例較為穩定;對北美洲出口原料藥70.4萬噸,貨值34.05億美元,數量和金額占比分別為8.51%和13.30%,比例均有小幅收縮;對其他洲的原料藥出口額累計為28.59億美元,占比僅11.17%,相比往年有所下降。歐洲和北美洲依然對我國高質量標準、高附加值原料藥的需求不減,原料藥出口均價仍顯著高于其他洲別市場。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我國原料藥出口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進口了我國原料藥373.39萬噸,貨值94.03億美元,同比增長0.4%,數量和金額占比分別為45.13%和36.72%。其中,對主要國家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原料藥出口額均實現了11%以上的兩位數增長。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原料藥貿易表現出優于整體的活力。
2016年,我國原料藥共出口到194個國家和地區。印度雖然全年輸入我原料藥同比減少4.56%,金額為39億美元,但仍在我國原料藥出口國別榜單中領跑,齊多夫定、拉米夫定等抗病毒原料藥和青霉素、紅霉素類中間體及原料藥是主要出口品種。對美國的原料藥出口規模較為穩定,同比微降0.48%,金額為31.65億美元,這使美國在我原料藥出口目的國榜單中穩居次席,主要出口產品包括維生素類和氨基酸類。榜單前十名的國別略有變化,日本保持探花位置;韓國依靠10.26%的同比增幅穩定在了第四位;德國、荷蘭、西班牙依然分列五六七位;意大利和巴西對我原料藥的需求雙降,巴西因降幅達6.98%與意大利互換位置,分居第九和第八位;印度尼西亞憑借11.26%的同比增長率擠掉泰國進入十強,具體貢獻增長的產品主要是葡萄糖、谷氨酸和阿莫西林。
2016年,我國共有10293家企業經營原料藥出口業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8家,經營企業家數已經連續三年保持增長,增加部分全部由民營企業所貢獻。民營企業作為我國原料藥出口的主力軍,2016年合計出口額為153.21億美元,同比增長5.96%,占比升至59.8%,企業家數增加了515家;國有企業原料藥出口額近年來持續減少,2016年同比減少8.83%,占比收縮至13.7%;三資企業也現頹勢,出口額同比減少了7.38%。
進口:量減價升進口降,三資企業占比大
2016年,我國進口原料藥產品152.34萬噸,同比減少29.37%,貨值76.31億美元,同比減少10.72%,同期的進口均價則上漲26.4%。進口的大幅減少一方面受均價上漲影響,另一方面也在于我國原料藥品種自給率的逐漸提高。氨基酸類、抗感染類等原料藥是我進口的主要原料藥品類,維生素類、頭孢菌素類、抗感染類原料藥的進口均有20%以上的同比增幅。
我國2016年進口的原料藥產品仍然主要來自歐亞兩洲,進口金額分別為40.33億美元和26.81億美元,前者占比持續升為52.85%,后者略微升至35.13%,量價表現均為量減價升。從具體國別上來看,日本以9.04%的同比增幅躍居我原料藥產品最大進口來源國首位,其增長主要靠抗感染類和維生素類原料藥所貢獻;美國向我輸出原料藥同比減少24.01%,排名滑至次席;愛爾蘭輸出原料藥也同比大降,降幅達24.33%,排名下滑一位至第三。
2016年,我國從事原料藥進口業務的企業家數微增至6297家,民營和國有一升一降,維持了企業數量規模。數量占據一半的三資企業,進口額在我國原料藥進口總額中的占比繼續攀升至72%,通用電氣、輝瑞、施貴寶、阿斯利康、德固賽、羅氏、拜耳等外資企業繼續在進口業務中保持領先;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進口均出現顯著下滑,降幅分別為13.41%和37.95%。
展望
2016年,我國外貿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原料藥出口也形勢嚴峻,尤其是上半年的負增長令人擔憂。隨著下半年原料藥的出口回暖向好,人們對醫藥板塊的信心重新凝聚。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國內人工、環保、GMP達標等綜合成本持續上升的情況下,我國原料藥產品出口均價不升反降,意味著經營企業利潤率的進一步壓縮,我國原料藥生產和貿易企業,是在用利潤換取出口的穩定增長。
分析我國原料藥出口均價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內大宗原料藥供給側改革推進緩慢,去產能化不易,多年來都存在持續過剩壓力,加之部分化工企業受價格波動誘惑進入醫化領域,低質量低標準的化工產品拉低了我國原料藥整體出口價格;二是全球經濟復蘇緩慢,除美國經濟增長較為穩健外,歐洲經濟復蘇乏力,日本經濟萎靡難振,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客戶付款能力減弱,采購預算不足,不斷壓價;三是受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等政治“黑天鵝”事件及美元加息等經濟政策影響,全球各國貨幣匯率波動頻繁,人民幣大幅貶值,外貿報價難度加大。
此外,我國原料藥出口還受到國內外藥品監管趨嚴和貿易摩擦的影響。隨著美國藥品監管越發嚴格,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我國制藥企業共收到美國FDA發出的16封警示函,基本都是原料藥生產存在設施、工藝、包裝、存儲等不符合cGMP的問題,當年也出現我國藥企被歐盟收回GMP證書或撤銷CEP證書的情況。這些都對我國原料藥企業的國際形象和出口信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擊。我國藥監部門對藥企的GMP飛行檢查越來越頻繁,被撤銷GMP證書的企業數量呈增長趨勢,涉及原料藥企業的數量也有所增長。印度則通過先后發動對我國產阿莫西林和氧氟沙星反傾銷調查案件,加大對本國制藥產業的保護力度??梢哉f,我國原料藥出口規模的保持,是有關企業克服困難突破壓力取得的碩果。
不過,維持我國原料藥出口貿易穩定增長的積極因素仍然存在。首先,2016年上半年,我國化學原料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63億元,同比增長8.6%,預計下半年也能保持9%左右的同比增幅,這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原料藥出口貿易事業的發展。其次,世界經濟形勢有好轉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雖認為2017年全球經濟仍存在下行風險,但仍相對樂觀地給出了全球經濟將增長3.2~3.4%的預期,這有利于全球貿易環境的改善和需求的提振。再次,2016年我國政府連續出臺政策,涉及鼓勵出口信保信貸、完善加工貿易政策、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進一步推進通關便利化等,為企業穩定貿易打通關節,預計2017年仍將在為企業減負、加快新業態發展、調整貿易結構上提供多重助力,繼續呵護我國外貿回穩向好。
總的來看,我國原料藥對外貿易形勢依然嚴峻,但機會猶存。預計2017年我國原料藥貿易將繼續回暖向好,全年出口規模繼續保持,進口規模略有回升。這從2017年一季度我國原料藥貿易的表現上已經初現端倪。
2017年一季度,隨著我國對外商品貿易的全面回暖,我國原料藥貿易也出現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進出口額達到88.82億美元,同比增長9.6%。其中出口額為67.22億美元,同比增長6.71%,但延續了2016年以來量增價減的趨勢,出口數量增長14.21%的同時出口均價下跌了6.57%,氨基酸類、青霉素類、激素類、頭孢菌素類等大宗原料藥依然是降價促銷的主要品類,不過也有解熱鎮痛類出口均價觸底反彈,維生素類延續漲價勢頭等情況,對各大洲市場的原料藥出口均為正增長,從國別上看對美國、韓國的出口同比增長超過20%;進口額為21.6億美元,同比增長19.69%,也表現為量增價減的態勢,出口數量增長25.49%的同時出口均價下跌了4.62%。一季度為全年原料藥貿易創造了良好的開局,預計二季度將繼續保持正增長。(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