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兩票制”專項督查,進口藥是重點
4月19日,安徽食藥監局、衛計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推行“兩票制”執行情況專項檢查督查的通知》。兩單位決定對全省藥品批發(配送)企業和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執行“兩票制”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和督查。
檢查重點包括:藥品批發(配送)企業銷售到公立醫療機構的藥品是否執行“兩票制”;將藥品銷售到偏遠山區(地區)基層公立醫療機構是否按規定進行備案;以及公立醫療機構是否違反“兩票制”規定擅自采購藥品等等。
其中,境外藥品國內總代理(全國僅限1家國內總代理)是否符合“兩票制”相關規定,也是此次檢查的重點。
▍誰在國內大賣進口藥?
自從2016年10月8日公布實施兩票制以來,安徽食藥監局已經在其官網發布7次《進口藥品國內總代理企業公示》。據統計,共計將420個進口藥品的國內總代公之于眾,印象里只有安徽這么做。
姑且不論進口原研藥品在招標中的優勢,實事求是說,在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未曾做完之前,其所獲得的優待有一定根據。但就從醫生和患者對進口藥的信賴感,存在著天然傾斜這個客觀事實來說,手握進口藥開發國內市場,要更容易點;上量的時間周期也要更短。
用一位營銷老總的話說“做進口藥相當于導彈轟炸市場,高效回報快;賣國產小廠的就是掄大刀,難死了”。也從側面說明,進口藥國內總代的實力自然非同一般。從安徽歷次公布的信息中,進口藥的國內操盤手是誰?一目了然。
▍安徽堵上兩票制“漏洞”,藥商變雞肋
通知中還提到,此次檢查重點還包括:藥品生產企業或科工貿一體化的集團型企業設立的僅銷售本企業(集團)藥品的全資或控股商業公司(全國僅限1家商業公司)。
在去年安徽公布的兩票制文件中表明,“藥品生產企業設立的僅銷售本公司(集團)藥品的經營企業可視同生產企業。”并未對唯一性有所限制,藥企完全可以同時在安徽布局多家公司,從而利用這個政策的空子,不僅可以節省寶貴一票,還可以作為商業配送公司來完成部分配送。
在昨日(4月19日)的通知中,這個漏洞被堵上了。根據安徽食藥監局在官網發布的7期《藥品生產企業設立的僅銷售本公司(集團)產品的藥品經營企業公示》統計,真的有藥企在安徽布局了不止一家商業公司。
此次通知一出,這些公示或將作廢。另外,一些大型藥企在安徽本地收購的商業公司,也失去了布局的意義,變成雞肋。(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