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診療,是我國多年了一直持續推進的基本醫療改革政策,現在,在國家基本明確了2017年開始,重點推行分級診療。
分級診療,就是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為重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合理就醫秩序。
分級診療關鍵詞: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分級診療中,不同層級的醫院功能做了重新定義:
城市三級醫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的診療服務,對轄區內下級醫療機構進行業務指導,接收下級醫療機構轉診,并承擔人才培養、醫學科研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等任務。
城市二級醫院主要接收三級醫院轉診的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康復醫院、護理院等主要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超出功能定位、超過服務能力疾病的向上轉診服務,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腫瘤患者等提供治療、康復、護理服務。
縣級醫院主要承擔接收三級醫院轉診的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提供縣域內居民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突發事件現場醫療救援,搶救急危重癥患者,向上轉診疑難復雜疾病患者,接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上轉患者等工作任務。
初診和轉診,其實會導致藥品使用量向非三甲醫院轉移,疾病恢復、術后恢復和危重病人康復需要大量的藥物進行持續治療,這就導致基層醫療體系會使用更多的在三甲醫院才使用的藥物。
分級診療會導致藥品的種類和數量都大規模的向基層醫療單位轉移,估計轉移額度在20%~40%,這將是新構建起來的一個龐大市場。
而且,由于國家對未來基層醫療機構的管控會形成漏洞,這將導致基層用藥市場的額度更大。比如,一些患者必須使用的非醫保藥物如外資專利藥物,這些藥物患者必須,但不在醫保監管范圍內,所以,這些藥物銷量在基層會被放大。
但需要明確的是,很多三甲醫院使用的藥物,尤其是一線用藥,很多基層醫生是不會使用的,更不會聯合用藥,這會導致患者用藥風險的提升。
所以,對基層醫生合理用藥教育的課題擺上了明面,但是,誰來做基層醫生合理用藥教育?
國家?各省?好像都沒有相關經費。這就形成了一個機會。
但是,制藥企業根本做不了,因為品種少,做起來費用難以支撐。之前,第三方醫藥服務體系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見過一些制藥企業自己做基層教育,但做了幾場,雖然基層醫生收獲很大,但是由于費用太高(一場下來十幾萬)最終不得不中途停掉。
目前國內能大規模做基層醫生用藥教育的只有第三方醫藥服務體系麥斯康萊,制藥企業可以和麥斯康萊合作,一同做基層醫生教育,這樣既能保證基層醫生合理的使用藥品,還能讓基層醫生更好熟悉企業品牌,以利于更多的使用該企業的藥品或其他產品。
本文作者:史立臣,第三方醫藥服務體系麥斯康萊創始人,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來源:醫藥網)